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车晓冬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等温吸附
  • 2篇亚甲基
  • 2篇亚甲基蓝
  • 2篇生物质炭
  • 2篇硝酸
  • 2篇硝酸氧化
  • 2篇甲基
  • 2篇甲基蓝
  • 1篇动力学
  • 1篇氧化改性
  • 1篇山核桃
  • 1篇苔藓
  • 1篇炭吸附
  • 1篇微波加热
  • 1篇吸附动力学
  • 1篇活性炭
  • 1篇共吸附
  • 1篇核桃
  • 1篇改性活性炭
  • 1篇刚果红

机构

  • 3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车晓冬
  • 2篇丁竹红
  • 1篇陈逸珺
  • 1篇胡忻
  • 1篇吴海露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山核桃、苔藓和松针基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及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在600℃和无氧条件下热裂解制备山核桃木、苔藓和松针三种生物质炭,用于研究三种生物质炭吸附阴离子型染料刚果红及阳离子型染料亚甲基蓝的p H效应、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效应。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三种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表现出较好的吸附绩效,而酸性条件更利于三种生物质炭对刚果红的吸附。染料的初始浓度效应研究表明,生物质炭能有效吸附亚甲基蓝、刚果红,且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三种生物质炭对刚果红吸附容量均比对亚甲基蓝吸附容量高。三种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和刚果红的吸附主要发生在1 h内,然后缓慢增加,经6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颗粒内扩散阶段是限制吸附速率的主要阶段。
吴海露车晓冬丁竹红胡忻陈逸珺
关键词:生物质炭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
硝酸氧化改性活性炭/生物炭吸附Pb2+和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本文采用硝酸对活性炭和生物质炭进行氧化改性,制备改性活性炭和改性生物质炭,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Pb2+和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试验采用的活性炭为椰壳活性炭和煤质活性炭,采用的生物质炭为稻壳基生物质炭...
车晓冬
关键词:活性炭硝酸氧化改性亚甲基蓝
微波加热硝酸氧化改性稻壳基生物质炭对Pb(Ⅱ)和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被引量:13
2016年
通过研究四种改性生物质炭吸附重金属离子Pb(Ⅱ)和阳离子型染料亚甲基蓝的动力学效应、等温吸附效应、溶液初始pH效应和共吸附效应,探讨微波辅助加热在生物质炭氧化改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改性稻壳基生物质炭能够有效吸附Pb(Ⅱ)和亚甲基蓝,吸附容量显著高于初始生物质炭。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能很好地拟合改性稻壳基生物质炭吸附Pb(Ⅱ)和亚甲基蓝的等温数据(R2〉0.90)。改性生物质炭吸附Pb(Ⅱ)和亚甲基蓝的动力学研究显示,改性稻壳基生物质炭对Pb(Ⅱ)和亚甲基蓝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2 h内,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随着溶液中pH的增大,Pb(Ⅱ)的去除率迅速增加,并在pH6时达到最大,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在实验pH范围内也随pH缓慢上升,在pH为8~9时达到最大并逐渐趋于平衡。Pb(Ⅱ)和亚甲基蓝的共吸附效应表明,随着摩尔比值[MB/Pb(Ⅱ)]的增大,亚甲基蓝抑制了改性稻壳基生物质炭对Pb(Ⅱ)的吸附。微波加热硝酸氧化改性显著提高600℃热裂解生物质炭对Pb(Ⅱ)的吸附性能和300℃热裂解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车晓冬丁竹红胡忻陈逸珺
关键词:生物质炭等温吸附共吸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