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丽娟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东北三省
  • 1篇冬小麦
  • 1篇阴雨寡照
  • 1篇玉米
  • 1篇致灾因子
  • 1篇熟期
  • 1篇台风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暖
  • 1篇气象
  • 1篇气象条件
  • 1篇秋季
  • 1篇秋收
  • 1篇秋种
  • 1篇小麦
  • 1篇黄淮
  • 1篇黄淮海
  • 1篇黄淮海地区
  • 1篇干热
  • 1篇干热风

机构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3篇韩丽娟
  • 2篇郭安红
  • 1篇梁宏
  • 1篇王纯枝
  • 1篇王培娟
  • 1篇延昊
  • 1篇李森
  • 1篇周广胜
  • 1篇张蕾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布局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被引量:21
2015年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东北三省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产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春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利用71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和未来气候情景RCP 4.5下2021—2040年逐日温度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三省热量资源和春玉米种植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索性地研究了东北春玉米应对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未来2个年代际,东北三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提前、10℃终日和初霜日推迟,稳定通过10℃日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其中三江平原地区变化幅度最大,10℃初日将提前约8 d,初霜日推迟约10 d,10℃日数和积温分别增加约15 d和300℃·d;不同熟性春玉米种植北界在未来2个年代际的北移东扩速度较过去50 a更快,尤其是中晚熟春玉米可种植区北界到2030年代将北移至49°32′N、东扩至我国东部边境135°E;为应对气候变暖,在不改变耕作制度和更换更晚熟春玉米品种的前提下,预计到2030年代,东北的松嫩平原春玉米播种期可提前或推迟16~20d,部分地区可超过20 d;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区可提前或推迟8~12 d;南部沿海地区播种期变化范围较小,在8 d以内;同时,亦可通过种植区北移东扩以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预计到2030年代,东北三省晚熟、中晚熟和中熟春玉米的种植北界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北移2°13′N、1°08′N和近3°N。
王培娟韩丽娟周广胜梁宏
关键词:气候变暖春玉米东北三省
2019年秋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2019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9℃,为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110.5mm,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579.7h,接近常年同期。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初霜期接近常年或偏晚,全国农区大部光温适宜,利于玉米、大豆、水稻等秋收作物灌浆、成熟、收获和晾晒,秋收进展顺利。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晴好天气,秋收进程较快。秋播区大部作物播种期间农田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油菜播种和出苗顺利。但华北西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盆地大部及贵州西部等地秋雨偏多,阴雨寡照和强降水导致部分地区土壤持续过湿,秋收秋种进度偏慢,油菜移栽进度滞后,部分地区油菜发育期偏晚7~10d;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水稻抽穗灌浆、油菜和冬小麦播栽及幼苗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总体来看,2019年秋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
王纯枝韩丽娟郭安红赵秀兰延昊
关键词:阴雨寡照台风
黄淮海地区干热风灾害致灾因子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20年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也是干热风灾害危害最重、影响最广的地区,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81个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小麦成熟期和干热风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在81个测站中,有23个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或极显著,但大部地区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有63%的站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干热风致灾因子达标日数和相似系数的分析表明,达到干热风灾害阈值的概率依次为14:00风速>14:00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是形成干热风的主要限制因素,轻干热风的发生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起主要作用,重干热风则是高温胁迫起决定作用,低湿条件使胁迫加重,风速只起辅助作用。揭示了该地区干热风危害总体减轻的气象条件基础,即干热风3要素表现为最高气温略降、14:00相对湿度略增、14:00风速明显减小的特征,3要素均向有利于减轻干热风发生的方向变化,对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是有利的。但灌浆成熟期内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意味着气温日较差减小、小麦夜间呼吸消耗增大,对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李森韩丽娟张蕾郭安红
关键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成熟期干热风致灾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