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阿培南导致丙戊酸血药浓度异常降低的两例病例分析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6 2016年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是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及治疗术后早期癫痫的首选药物,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剂型全的特点,其有效的血药浓度范围为50~100μg·mL^-1[1]。比阿培南(biapenem)是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G^-)及革兰阳性菌(G^+)均具有广谱且优异的抗菌效果, 邓晓媚 吴妍 唐祺 李民 钱若兵 危志娟 魏祥品 叶书来 刘圣关键词:丙戊酸 比阿培南 碳青霉烯类 血药浓度 药物相互作用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成品输液的稳定性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成品输液稳定性。方法分别考察室温(25℃)和冷藏(4℃)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3种临床常用成品输液在0~8 h间的有效成分的含量、输液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的变化。结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合调配后,无论在室温或冷藏条件下,2 h内成品输液丹酚酸B含量下降均超过10%,溶液pH值超过6,≥10μm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超过25个/毫升,≥25μm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超过3个/毫升。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的成品输液,室温保存8 h稳定。然而,在冷藏条件下,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6 h内不溶性微粒数超出规定范围,而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2 h内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超出规定范围。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宜与胰岛素配伍使用。在冷藏条件下,建议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保存不得超过6 h,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保存不得超过2 h。 吴妍 耿魁魁 史天陆 刘圣关键词:药物稳定性 药物配伍禁忌 正交实验法优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调配技术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优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调配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调配过程中溶媒体积、震荡时间、震荡强度、溶媒类型对成品输液不同粒径微粒数目的影响。结果影响成品输液微粒数主次因素为溶媒类型>震荡强度>震荡时间>溶媒体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最佳调配工艺为使用3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解溶媒注入药品西林瓶中,震荡4 min,震荡强度1 000 r/min,溶解液再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溶媒中,溶解效果最好。结论在最佳调配工艺下配制的成品输液微粒数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耿魁魁 刘圣 吴妍关键词: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正交实验 正交试验优化注射用左卡尼汀调配条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优选注射用左卡尼汀最佳调配方法。方法 采用L8(27)正交试验优选注射用左卡尼汀的最佳溶解溶媒、溶媒量、振荡时间和振荡频次;考察左卡尼汀浓溶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以及0.9%氯化钠注射液(0.9%NS)配伍后成品输液在室温(23℃)条件下,0~8h内左卡尼汀含量、pH、外观以及不溶性微粒数变化情况,判断其成品输液稳定性。结果 注射用左卡尼汀最佳调配方法为每1g药粉用8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慢频次振荡1min,所得浓溶液与5%GS、0.9%NS配伍8h内含量较稳定,适宜配伍;与GNS配伍稳定性较差,6h含量下降超过10%;与10%GS配伍稳定性最差,2h含量下降近40%;各成品输液pH、外观和不溶性微粒数变化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正交试验优选出了最佳调配方案,为注射用左卡尼汀静脉用药调配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吴妍 曹教育 吴凤芝 李民 刘圣 马旖旎 唐琪关键词:左卡尼汀 正交试验 稳定性 细辛脑注射液与6种常见输液配伍质量及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考察细辛脑注射液用6种输液调配后的成品输液质量及稳定性。方法模拟细辛脑注射液临床用量,分别用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N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Co NS)及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调配为低、中、高质量浓度(0.10,0.16,0.20 g/L)的成品输液,于室温(25℃)自然光和避光条件下放置。结果各成品输液性状均为无色的澄明液体,8 h内无明显变化;用5%GS,10%GS,NS,GNS,Co NS,SLR调配的成品输液p H分别约为5.58,4.70,6.00,5.71,5.94,6.03,8 h内无明显变化;用5%GS调配的低、中质量浓度与用NS或GNS调配的低质量浓度成品输液每1 m L含10μm及其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不超过25粒,含25μm及其以上的不溶性微粒不超过3粒,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规定,且4 h内稳定,其他各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数均不符合规定;用5%GS,10%GS,NS,GNS调配的成品输液中α-细辛脑含量6 h时相对0 h内下降不超过10%,自然光对其含量无明显影响;各成品输液于自然光下0~8 h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约为1,α-细辛脑含量下降过程中未检测到新产物。结论细辛脑注射液适宜用5%GS调配为低、中质量浓度的成品输液,也可用NS或GNS调配为低质量浓度的成品输液,室温、自然光条件下4 h内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 唐祺 吴妍 邓晓媚 杜红芳 刘圣关键词:细辛脑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CNKI、VIP和WanFang Date数据库,纳入关于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n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4 024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血小板活性相关[CT+CC vs.TT:OR=1.66,95%CI(1.21,2.29),P=0.002;TTvs.CC:OR=0.60,95%CI(0.43,0.85),P=0.004;T vs.C:OR=0.79,95%CI(0.66,0.93),P=0.02];ABCB1 C3435T多态性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携带ABCB1 3435C等位基因的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性较TT型显著增加。 吴妍 许杜娟 王静 余华 刘圣 胡昊关键词:ABCB1 C3435T 多态性 氯吡格雷 META分析 改进HPLC法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丹酚酸B的含量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改进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V/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6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丹酚酸B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13.2 mg/ml(r=0.999 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0%;加样回收率为98.15%100.23%(RSD=0.58%,n=9)。结论:改进的方法灵敏度更高、重复性更好,适用于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丹酚酸B的含量。 吴妍 耿魁魁 邓晓媚 马旖旎 陈辰 刘圣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丹酚酸B 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集中调配注意事项及使用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药物集中调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静脉用药安全性。方法以药学专业资料和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分析总结出细胞毒性药物调配适宜的溶解和稀释用溶媒、调配方法、用药时限和注意事项等影响细胞毒性药物成品输液质量的因素。结果细胞毒性药物因其特殊性,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时更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专业书籍的要求,保证成品输液质量稳定。结论选择正确的细胞毒性药物调配方法和溶媒,是医护人员自我防护和保证成品输液质量的关键。 马旖旎 刘圣 耿魁魁 吴妍 陈辰 张哲弢关键词:溶媒 稳定性 安全性 注射用丹参(冻干)调配技术正交优化及其成品输液质量稳定性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优化注射用丹参(冻干)调配技术,并考察其不同溶媒成品输液的质量及稳定性。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化注射用丹参(冻干)的溶解方法,溶解液分别用5%、10%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以及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稀释为成品输液,于室温(25℃)自然光线下,考察0~8 h内各成品输液的性状、p H、不溶性微粒、主要成分丹参素钠与原儿茶醛含有量变化。结果注射用丹参(冻干)溶解完全,不溶性微粒数目较少,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在室温自然光线下,8 h内各成品输液性状、p H无显著变化。用5%、10%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数目符合规定,而且在6 h内稳定,但用复方氯化钠以及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稀释者均不符合规定。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稀释的成品输液中丹参素钠相对含有量在4 h内下降程度超过10%,而其他5种在6 h内稳定;各成品输液中原儿茶醛相对含有量均在8 h内稳定。结论注射用丹参(冻干)先用6 m 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强烈振荡1.5 min后,溶解液稀释于500 m L 5%、10%葡萄糖、0.9%氯化钠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其成品输液于室温自然光线下6 h内性质稳定。 吴凤芝 唐祺 吴妍 邓晓媚 刘圣关键词:注射用丹参(冻干) 调配技术 正交试验设计 PCI术后患者PON1-126C>G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所致出血事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PCI术后患者PON1-126C>G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在某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收集全血,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ARRAY基因分型技术进行PON1-126C>G、CYP2C19*17基因型分析;采用HPLC-UV法测定羧酸氯吡格雷代谢物(CLPM)血药浓度;采用PL^(-1)1血小板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随访患者PCI术后12个月内的出血事件。结果:共纳入384例患者,依据随访结果,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PON1-126G突变型即CG+GG基因型分布频率在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28.57%vs.13.47%,χ~2=4.712,P=0.046);CYP2C19*17突变型即C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10.71%vs.2.30%,χ~2=6.462,P=0.041)。结论:PON1-126CG+GG基因型与PCI术后12个月内氯吡格雷所致出血事件发生显著相关,该基因型检测可有效预测出具有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从而调整氯吡格雷给药方案,改善预后。 吴妍 张哲弢 史天陆 余华 唐海沁 许杜娟关键词:PCI 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 出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