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庆贺

作品数:6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乳头
  • 6篇乳头状
  • 6篇甲状腺
  • 5篇乳头状癌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结
  • 5篇淋巴结转移
  • 3篇肿瘤
  • 3篇腺肿瘤
  • 3篇甲状腺乳头状...
  • 3篇甲状腺肿
  • 3篇甲状腺肿瘤
  • 2篇微小乳头状癌
  • 2篇小乳
  • 2篇甲状腺微小乳...
  • 1篇阴性
  • 1篇指数对
  • 1篇乳头状甲状腺...
  • 1篇体重
  • 1篇体重指数

机构

  • 5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篇孙庆贺
  • 5篇李小毅
  • 4篇张磊
  • 3篇刘子文
  • 3篇商中华
  • 3篇刘跃武
  • 3篇陈革
  • 3篇陈曙光
  • 2篇李延龙
  • 2篇董云伟
  • 1篇谢勇
  • 1篇高维生
  • 1篇梁峰
  • 1篇温小恒
  • 1篇马琳
  • 1篇梁峰

传媒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癌症进展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近年来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其中主要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大部分微小癌处于低风险状态,但仍有一部分微小癌处于高风险状态、预后差,这可能与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因此,明确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孙庆贺李小毅商中华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结转移风险。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65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确定临床病理特征是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65例PTC患者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3059例(71.7%),伴CLT者1010例(23.7%).合并CLT的PTC患者中,女性909例(90%)、中位数年龄43岁、中位肿瘤长径0.8cm、多发病灶624例(61.8%),被膜侵犯422例(41.8%),淋巴结转移429例(42.5%),大量淋巴结转移133例(13.2%)。与未合并CLT的PTC患者相比,合并CLT的PTC患者,女性比例多(90.0%比70.2%,P<0.001);中位年龄低(43岁比44岁,P=0.001);淋巴结转移率低(42.5%比50.9%,P<0.001);肿瘤长径、多发病灶比例、被膜侵犯率、大量淋巴结转移率并无显明差异(0.8cm比0.7cm,61.8%比62.9%,41.8%比42.1%,13.2%比14.5%,均P>0.05)o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CL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13,95%CI 0.609-0.835,P<0.001),但不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44,95%CI 0.750-1.188,P=0.621)。结论CLT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但是发生转移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数量并未减少。
董云伟刘春浩胡神保张磊杨进宝刘跃武梁峰石华刘子文陈革陈曙光商中华孙庆贺李延龙李小毅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
体重指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病风险及严重程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BMI与成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病风险及其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学确诊的PTMC患者1210例,并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同时期健康医学部体检证实甲状腺功能正常且超声未发现甲状腺结节及弥漫性病变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身高、体重、BMI等信息,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
马琳孙庆贺张磊杨进宝刘跃武刘子文陈革陈曙光温小恒商中华李延龙李小毅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肥胖症体重指数
2073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5枚)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 073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x2检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确定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2 073例PT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936例(45.15%),大量淋巴结转移者254例(12.25%).2 073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0 cm、1.1~2.0 cm和≥2.0 cm),PTC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36.28%、59.12%和80.0%,x2=162.702,P=0.000)、大量淋巴结转移(6.79%、18.44%和41.25%,x2=182.138,P=0.000);年龄<40岁较年龄≥40岁、男性较女性患者有明显升高的淋巴结转移率(60.56%比37.68%、58.37%比41.06%,x2为96.390、45.252,P=0.000)、大量淋巴结转移率(21.27%比7.88%、20.20%比9.79%,x2为76.034、37.733,P=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径≥2.0 cm、年龄<40岁、男性是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OR=5.262,95% CI:3.468~7.986;OR=2.447,95% CI:2.000~2.995;OR=1.988,95% CI:1.593~2.480)、大量淋巴结转移(OR=6.687,95% CI:4.477~9.986;OR=2.975,95% CI:2.224~3.980;OR=2.354,95% CI:1.737~3.191)的相关因素(P值均=0.000).1 414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PTMC)患者亦有相似的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60岁较< 40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25.47%比52.24%,x2=62.903,P=0.000)、大量淋巴结转移率(1.89%比13.18%,x2=37.341,P=0.000)下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出现淋巴结转移(OR=O.316,95% CI:O.194~0.517)、大量淋巴结转移(OR=0.142,95% CI:0.034~0.599)的风险降低(P=0.000).结论 肿瘤大小是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大量�
孙庆贺张磊杨进宝刘跃武梁峰石华刘子文陈革陈曙光商中华胡神保董云伟李延龙李小毅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淋巴转移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背景与目的: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linical lymph node negative,c 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并不罕见,该研究旨在探讨cN_0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大量淋巴结转移(>5个)、单侧单发癌灶对侧中央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014年由同一手术团队实施手术的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50例(男性85例,女性265例;其中单侧单发癌灶21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中共出现淋巴结转移138例(39.4%),大量淋巴结转移20例(5.7%),在单侧单发癌灶且行双侧腺体切除联合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9例患者中,24例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肿物大小小于等于1 cm和大于1 cm(33.6%vs 58.5%,P<0.01)、超声肿物有钙化和无钙化者(31.7%vs 43.7%,P=0.03)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非微小癌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2,P<0.001)。出现大量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女性和男性(3.8%vs 11.8%,P=0.012)、年龄小于40岁和大于等于40岁(10.7%vs 3.4%,P=0.006)、肿物大小小于等于1 cm和大于1 cm(3.4%vs 13.4%,P=0.002)、超声肿物低回声和非低回声(13.9%vs 4.8%,P=0.026)者在有无大量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男性(OR=5.152,P=0.002)、非微小癌(OR=5.712,P=0.001)、年龄小于40岁(OR=3.959,P=0.006)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3.105,P=0.022)、非微小癌(OR=3.863,P=0.008)是单侧单发癌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5%、26.1%。结论: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对于其中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男性、年龄小于
张磊杨进宝樊宇芳孙庆贺谢勇刘洪高维生李小毅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20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5个)的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13年11月至20...
孙庆贺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