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发热皮疹为首发表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 2001年
- 王晓波金彦李永红
- 关键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热皮疹病例报告临床症状
- 肠蛔虫致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二例
- 1996年
- 肠蛔虫致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二例宿秀英,金彦,张广舫,姜琪,黄国信河北省廊坊市血液病研究所例1:男,14个月,于1992年5月12日始,精神不振,阵阵哭闹,腹胀,2—3天排便一次,量少,5月20日吐蛔虫3条,在当地医院X光腹透示:少量肠胀气,在右腹中部...
- 宿秀英金彦张广舫姜琪黄国信
- 关键词: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肠蛔虫病例报告儿童
-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延误半年确诊
- 2004年
- 孟庆珍赵海燕金彦张文艺李泳浩
- 关键词:儿童
- 小儿CD_7抗原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55例临床研究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小儿CD7抗原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CD7+AM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 55例初治小儿AML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多药耐药P糖蛋白 (P1 70 )检测 ,临床观察 ,并常规采用HAE方案诱导治疗 ,判定疗效。结果2 3例CD7+小儿AML在FAB分型中以M2 、M5 多见。M3 中无一例CD7抗原表达 ,将CD7+与CD7-两组小儿AML进行对比 ,CD7+AML具有肝脏明显增大 (P <0 0 0 5) ,外周血白细胞数、原始细胞比例及P -糖蛋白表达增高等特点 (P <0 0 0 5,P <0 0 1及P <0 0 5) ,且年龄偏低 ,中位数年龄 7 6岁 (P <0 0 1 ) ,治疗效果差 ,完全缓解率4 3% ,达首次缓解中位时间为 55 5天。结论 小儿CD7+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常表达P -糖蛋白 ,临床症状重 ,治疗效果差 ,完全缓解率低 (P <0 0 5) ,达首次缓解时间长 (P <0 0 5)。
- 金彦王东侠李泳浩刘雪路张文艺王艳艳
- 关键词: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学特征
- 口唇单纯疱疹伴急性小脑共济失调1例被引量:1
- 2003年
- 患儿女,6岁.主因坐、站、行走不稳2d,于2002年8月住院.入院前7d患儿下唇邻近口周皮肤痒痛、色红,随即出现成簇密集分布小米粒大小透明水泡,无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单纯疱疹,未予治疗,疱疹很快破溃,形成表浅溃疡并结痂.入院前5d,患儿开始坐、站、行走不稳,容易跌倒,无头痛、呕吐,无惊厥及昏迷,无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0/min,呼吸20/min,血压12/8kPa,神志清,精神弱,少语,语言断续,语音低弱;头、躯干、四肢无震颤,双眼球无水平震颤,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下唇邻近口周皮肤有疱疹及结痂;站立时左右摇晃,双足不能并拢,不能独自坐、站立、行走,家长扶走时见双足间距增宽,不能走在一条直线上;轮替试验缓慢,跟膝胫试验、指鼻试验不稳,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反射阴性.脑脊液检查常规及生化均正常,脑电图及脑CT检查正常,诊断为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应用营养脑细胞药物及支持治疗,16d后完全恢复正常.
- 马玉红宿秀英金彦
- 关键词:口唇单纯疱疹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病例报告
- 中药加味参芪仙补汤为主治疗小儿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小儿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临床特点及中医中药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3— 2 0 0 2年我院收治的 16 2例小儿慢性再障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对加味参芪仙补汤对其辨证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小儿再障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以贫血、出血症状为主 ;外周血以血小板减少最为显著 ,白细胞计数约 5 0 % >4 0× 10 9L-1,网织红细胞百分比计数约 5 0 %在正常范围 ,但绝对值绝大多数明显减少 ;骨髓增生活跃病例多于增生低下者 ;T淋巴细胞亚群绝大多数异常 ,以CD3 ,CD4阳性细胞减少 ,CD8阳性细胞增高 ,CD4/CD8比值减低为特点 ;免疫球蛋白绝大多数异常。加味参芪仙补汤为主治疗小儿慢性再障总有效率为 87% ,治愈缓解率为 6 0 % ,疗效显著。结论 小儿慢性再障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再障疗效好于单纯西药治疗。
- 金彦梁冰杨淑莲
- 关键词:中医治疗
- 小儿CD56^+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征
- 2005年
- 目的研究CD56+小儿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初治小儿AML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多药耐药P糖蛋白(P170)检测、临床观察、并常规采用HAE方案诱导治疗,判定疗效。结果综合我中心8年间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资料分析,CD56阳性率20.69%(30145)。CD56+患儿在FAB分型中以M2b、M5、M7多见,CD56+组中免疫表型特征为多表达CD34(85.00%和44.11%P=0.01)。HLA-DR(76.66%和42.00%P=0.003)。和PgP(85.71%和25.58%P=0.001)。此外,CD56+AML患儿髓外浸润现象明显(77.27%和45.00%P=0.017),尤其是淋巴结(59.09%和22.50%P=0.006)和脾脏(63.63%和22.50%P=0.002)受累显著,CD56表达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及外周血幼稚细胞数无关,也不影响CR率和无病生存时间(DFS),但达首次缓解时间较长,中位时间56天。结论CD56+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生物学侵袭性较强,多表达耐药蛋白P170,预后较差。建议初诊时监测CD56分子表达以判断预后。
- 王东侠张文艺金彦吕志强杨淑芝马艳辉李松波杨淑莲
-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CD56^+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小儿免疫表型特征
- 小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误诊1例被引量:2
- 2004年
- 金彦张文艺李泳浩
- 关键词:白血病巨核细胞误诊
- 不完全性蛔虫性肠梗阻致维生素K缺乏症1例
- 1993年
- 患儿,男,14个月,于1992年5月12日开给精神蒌糜,阵发性哭闹、腹胀,2~3天排大便一次,量少,外观浅黄色,5月20日吐出蛔虫3条,当时无发烧及黄疸,进食母乳,当地卫生所给口服乳酶生不见好转,10天后到当地县医院检查,腹部透视示:少量小肠胀气,右腹中部见有条索状阴影,经盐水灌肠,腹部按柔后,患儿排气,腹胀缓解,大便色转黄,精神好转如常,回家第二天发现患儿周身皮肤散在瘀斑,遂来我院。患儿无血友病家族史。体检:神志清,精神可,无发烧,皮肤粘膜无黄疸,全身皮肤可见散在10余个片状瘀斑及3个皮下血肿,左耳垂化验针刺部位出血不止,绵球压迫仍有渗血,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包块,肝剑突下2.0cm,质软无压痛,脾助缘下未触及,助下未触及,无脑膜刺激征,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
- 金彦宿秀英
- 关键词:缺乏症阵发性哭闹乳酶生针刺部位蛔虫性肠梗阻
-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 2003年
- 金彦马玉红刘学永
- 关键词: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地形图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