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结肠
  • 1篇毒性
  • 1篇伊立替康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自噬
  • 1篇自噬现象
  • 1篇维吾尔族
  • 1篇细胞
  • 1篇腺癌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慢传输型
  • 1篇慢传输型便秘
  • 1篇结肠CAJA...
  • 1篇结肠癌
  • 1篇结肠癌患者
  • 1篇卡培他滨
  • 1篇厄洛替尼
  • 1篇钙离子

机构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毛於安
  • 3篇田宇
  • 1篇张海峰
  • 1篇闫春燕
  • 1篇姜婷
  • 1篇孙建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厄洛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厄洛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胰腺癌的疗效、临床获益和毒性反应。方法:回顾分析13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两周期化疗,卡培他滨1250mg/(m2·d),口服,第1~14天。厄洛替尼片150mg,口服,1次/d,每3周方案。结果:近期客观有效率为38%,中位TTP(2.6±1.2)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6%(6/13)、7%(1/13),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CA19-9显著降低,体力状态改善率54%。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皮疹、手足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无腹泻、外周静脉炎、肝肾功能损害等,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厄洛替尼二线治疗胰腺癌患者有效,不良反应较少,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田宇张海峰闫春燕毛於安
关键词:卡培他滨厄洛替尼胰腺癌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自噬现象的发生及钙离子水平的定性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s)自噬现象的发生情况,并定性分析其钙离子浓度水平的变化。方法选用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正常大鼠)和模型组(n=20,造模大鼠)。采用复方苯乙哌啶制备STC大鼠模型,记录大鼠粪便粒数、每粒粪便质量、大鼠体重及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的变化,判定模型成功建立与否。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鼠结肠ICCs形态变化,透射电镜检测结肠ICCs自噬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ICCs中的钙离子浓度。结果对照组大鼠试验期间均生长良好,模型组1例死亡。模型组大鼠日均粪便粒数及造模第30天模型组平均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每粒粪便质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首次排黑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ICCs细胞相互交织相连形成了密集且精密的网状结构,存在条形分支。模型组大鼠肠道内ICCs细胞数量明显减少,ICCs交互网络稀薄,细胞变窄变细。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ICCs细胞自噬泡数量上升且表现出明显细胞自噬性死亡。对照组大鼠中ICCs细胞胞体平滑且细胞分叉,细胞间连接成网络结构。STC大鼠ICCs中荧光斑点数量及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结论 STC大鼠肠道内ICCs的数量减少是发生了细胞自噬现象。STC大鼠模型中ICCs细胞内游离Ca^(2+)升高,Ca^(2+)升高可能是导致ICCs自噬性死亡的原因。
田宇毛於安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结肠CAJAL间质细胞自噬现象钙离子浓度
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118例及汉族结肠癌患者100例,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记录维吾尔族和汉族结肠癌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后腹泻及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18例维吾尔族患者中TA6/6野生型24例(20.3%),TA6/7杂合型25例(21.2%),TA7/7纯合型69例(58.5%);100例汉族结肠癌患者中TA6/6野生型45例(45.0%),TA6/7杂合型33例(33.0%),TA7/7纯合型22例(2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91,P<0.05)。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中,TA6/6、TA6/7和TA7/7各基因型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5例(20.8%)、7例(28.0%)和45例(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85,P<0.05);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例(12.5%)、4例(16.0%)和12例(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05)。结论:UGT1A1*28纯合基因型TA7/7在维吾尔族结肠癌患者中分布较高,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发生风险增加,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孙建姜婷田宇毛於安
关键词:伊立替康维吾尔族结肠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