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权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皮瓣
  • 3篇缺损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指端
  • 2篇指端缺损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突出症
  • 2篇切除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临床疗效观察
  • 2篇锤状指

机构

  • 13篇南昌市洪都中...
  • 2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3篇刘新权
  • 5篇李强
  • 5篇支乐
  • 4篇冷元曦
  • 4篇陶志强
  • 3篇范少勇
  • 2篇周明
  • 2篇周雄
  • 1篇李细娥
  • 1篇吴庭胜
  • 1篇杨建红
  • 1篇周婕
  • 1篇吴丹
  • 1篇侯慧铭
  • 1篇胡志华
  • 1篇邓晖

传媒

  • 7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医疗装备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UBE镜下用的黄韧带刮匙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UBE镜下用的黄韧带刮匙,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金属杆,所述金属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刮匙头部,所述刮匙头部包括刮匙勺部和铲刀,所述刮匙勺部的侧面与金属杆的底端固定连接,...
陶志强刘新权周龙殿
脊柱内镜下颈椎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脊柱内镜下颈椎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19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入院的CS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下颈椎椎板开窗减压;对照组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价,并收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评分、NDI评分随时间的进展均呈下降趋势,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后趋于平稳。VAS评分、NDI评分术后、术后半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延迟愈合,勤换药后均愈合;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脊柱内镜下颈椎椎板开窗减压术与ACDF术治疗CSM,均可有效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脊柱内镜下颈椎椎板开窗减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短期临床疗效较好,可作为治疗CSM的新选择。
刘新权陶志强范少勇刘欢江亮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切除加连续“Z”字改型皮瓣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掌腱膜加连续"Z"字改型皮瓣治疗掌腱膜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科收治的11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采用手部挛缩带为中轴线设计锯齿状连续"Z"型切口,形成连续"Z"字形皮瓣,彻底切除病变掌腱膜后通过连续"Z"型皮瓣改型修复创面,不需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就能闭合创口。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36(平均13)个月,手指功能明显改善,屈伸活动基本正常,皮肤无明显挛缩及瘢痕增生,感觉无异常。结论手术切除病变掌腱膜加连续"Z"字改型皮瓣治疗Ⅲ期和Ⅳ期掌腱膜挛缩,能完全彻底切除掌腱膜的同时不需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就能闭合创口,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避免了植皮和(或)转移皮瓣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愈合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强刘新权冷元曦周雄支乐
关键词:手术切除掌腱膜挛缩症皮瓣
“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28指末节指腹、指端缺损患者,均采用"V-Y"推进皮瓣修复创面,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平均10.5)个月。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手指指端饱满圆滑、外形良好。术后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15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6.2%。结论“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具有操作简单,风险小,并发症少,能有效恢复患指功能和外形,避免二次损伤,是修复指端缺损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刘新权李强支乐夏启水冷元曦
关键词:指端缺损创面修复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手背部皮肤缺损患者2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5cm×3.5cm^9cm×6.5cm。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所以患者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外形良好,平坦不臃肿,皮瓣柔软,色泽与邻近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9~11mm。手指及虎口功能正常,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无明显并发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不需吻合血管,受区外观恢复良好,血管恒定,皮瓣成活率高,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的手术方式。
刘新权吴丹
关键词: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背皮肤缺损
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的15例Wehbe和Schneider分型为Ⅰ、Ⅱ型的A亚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微型可吸收锚钉进行止点重建,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5例患者,按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应用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骨性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内植物可吸收、无排斥反应、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刘新权支乐李强邓晖夏启水
关键词:骨性锤状指内固定
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锤状指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观察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21例锤状指患者,采用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重建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0~62岁,平均34岁。2例开放性损伤,19例闭合性损伤。本组骨性锤状指10例,腱性锤状指11例,其中骨性锤状指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3])为Ⅰ型中的a型。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个月。按Cramfor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1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应用微型可吸收锚钉治疗锤状指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内植物可吸收、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李强夏启水冷元曦周雄支乐刘新权
关键词:锤状指
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2019年2月我院采用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对21例(24指)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的患者进行创面修复。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皮瓣出现水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患者均对患指外形感到满意。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间分辨觉为3~6.5(平均4.7)mm。术后手功能按TAM评定法,优16指,良6,可2指,优良率91.7%。结论指背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手术相对简单,损伤较小,并发症少,指端感觉良好,是一种修复手指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李强刘新权冷元曦支乐夏启水
关键词:指端缺损手损伤
独活寄生汤治疗LDH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感觉异常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治疗LDH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感觉异常的疗效,为临床LDH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患者感觉异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76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术,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处理,观察组术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DH术后感觉异常疗效显著,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胡梁深刘新权范少勇周明熊杰
关键词:独活寄生汤腰椎间盘突出症
末梢灌注指数在判断四肢血管吻合术后肢端血运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观察四肢血管吻合术后四肢末梢灌注指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来评价末梢灌注指数作为四肢血管吻合术后肢端血运监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40例四肢动静脉断裂患者四肢血管吻合术后,取平卧位。连续监测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患肢皮温、色泽、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搏动情况,对照组肢端血运差发生前12(T_(-6))、10(T_(-5))、8(T_(-4))、6(T_(-3))、4(T_(-2))、2 h(T_(-1))及危象组肢端血运差发生时的时间(T_1)、后30 min(T_2)、1 h(T_3)、1.5 h(T_4)、2 h(T_5)、2.5 h(T_6)、3 h(T_7)的末梢灌注指数。结果两组心率、血压、呼吸、患肢皮温、色泽、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搏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肢端血运差发生前12(T_(-6))、10(T_(-5))、8(T_(-4))、6(T_(-3))、4(T_(-2))、2 h(T_(-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象组肢端血运差发生时的时间(T_1)、后30 min(T_2)、1 h(T_3)、1.5 h(T_4)、2 h(T_5)、2.5 h(T_6)、3 h(T_7)的末梢灌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端灌注指数在四肢血管吻合术后明显增高,可在术后及时评价肢端血运情况。
周婕胡志华杨建红杜文娟李细娥刘新权
关键词:血管吻合术末梢灌注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