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杰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创伤
  • 3篇凝血
  • 3篇凝血病
  • 3篇创伤性
  • 2篇血清
  • 2篇炎症
  • 2篇中毒
  • 2篇酒精
  • 2篇酒精中毒
  • 2篇创伤性凝血病
  • 1篇丹参多酚酸盐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心肌
  • 1篇心肌保护
  • 1篇心肌保护作用
  • 1篇血功能
  • 1篇血管

机构

  • 6篇石家庄市第三...

作者

  • 6篇靳杰
  • 5篇王雪敏
  • 5篇田勇
  • 5篇袁会玲
  • 4篇杨洪霞
  • 4篇卜瑞红
  • 3篇解彦格
  • 3篇刘杰
  • 2篇常智忠
  • 2篇杨昆
  • 1篇李琦军
  • 1篇杜超
  • 1篇高芳
  • 1篇赵艳军
  • 1篇张丹
  • 1篇王鼎
  • 1篇刘素丽
  • 1篇刘杰
  • 1篇张瑞君
  • 1篇郭少丽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APC、vWF、D-D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观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活化蛋白C(AP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T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89例、死亡组30例;取两组入院24 h内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C,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浆vWF、D-D;收集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入院24 h血清APC为(3.15±1.22)ng/m L、血浆vWF为178.9%±36.3%、血浆D-D为(186.4±39.0)ng/m L;死亡组血清APC为(3.98±1.40)ng/m L、血浆vWF为228.4%±48.7%、血浆D-D为(214.9±32.8)ng/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APC(OR=1.492,95%CI 1.313~4.604,P=0.045)、vWF(OR=1.387,95%CI 1.195~3.851,P=0.035)、D-D(OR=1.525,95%CI 1.264~5.175,P=0.043)水平升高是AT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ATC不良预后患者外周血APC、vWF、D-D水平显著升高,检测三者水平有利于ATC患者的预后判断。
田勇卜瑞红解彦格袁会玲王雪敏陈娟靳杰刘杰杨洪霞
关键词:活化蛋白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
严重创伤患者血清胱抑素C、脑钠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分的严重创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是否休克分为A1组(休克31人)与A2组(非休克29人);是否合并颅脑损伤分为A3组(伴颅脑30人)与A4组(不伴颅脑30人);是否死亡分为A5组(死亡18人)与A6组(生存42人)。观察比较各组患者入院第1、3、7天BNP、CysC、肌酐水平变化。结果 :死亡组各时点的CysC、BNP、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伴颅脑损伤组与无颅脑损伤组各时点CysC、血肌酐水平均无明显差别,第3天BNP水平有显著差异;休克组与非休克组第1、3、7天血肌酐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第1天CysC水平有显著差异,第7天BNP水平有显著差异;死亡组入院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与BNP、CysC水平密切相关,BNP、CysC水平升高提示其预后不佳,检测BNP、CysC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价值。
卜瑞红郭少丽杨洪霞张瑞君袁会玲解彦格靳杰
关键词:严重创伤胱抑素C脑钠肽
IL-1、IL-6、TNF-α在慢性酒精性中毒大鼠肝脏的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对大鼠肝脏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酒精灌胃加高脂饲料法形成慢性酒精性肝损伤雄性SD大鼠模型,血清谷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为基础参考指标。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每组20只。应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SD大鼠肝组织中IL-1、IL-6、TNF-α表达情况。结果慢性酒精中毒大鼠血清GGT、ALT、AS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IL-1、IL-6、TNF-α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慢性酒精中毒的SD大鼠血清、肝组织IL-1、IL-6、TNF-α表达明显升高,造成肝脏损伤,严重可发展至肝硬化。
王雪敏杨昆李琦军赵艳军靳杰田勇常智忠
关键词:慢性酒精中毒肝损害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乌司他丁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输血、纠正酸中毒、液体复苏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血制品输注量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分别为(11.35±3.16)s、(28.62±3.94)s、(1.58±0.62)mg/L,较对照组的(16.47±4.24)s、(35.16±3.41)s、(4.12±1.19)mg/L均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4.13±0.38)g/L vs(3.05±0.52)g/L,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为(12.75±2.58)pg/ml、(8.44±1.36)pg/ml、(34.48±2.46)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15±4.69)pg/ml、(12.74±2.67)pg/ml、(70.17±12.6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制品输注量红细胞[(20.17±4.75)U]、血小板[(33.15±4.16)U]以及冷沉淀水平[(20.95±2.18)U]明显少于对照组[(25.74±6.83)U、(36.64±5.05)U、(24.59±2.37)U],MODS发生率3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有效阻止病情恶化,减少器官功能损伤。
田勇卜瑞红解彦格袁会玲王雪敏陈娟靳杰刘杰杨洪霞
关键词:乌司他丁创伤性凝血病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纳美芬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研究纳美芬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急诊96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纳美芬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纳美芬组),每组48例。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cTnI、CK、CK-MB)。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有明显变化,治疗后心肌生化标志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生化标志物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心肌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肌生化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使用方便,见效快,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雪敏杨昆杜超高芳靳杰袁会玲刘杰张丹刘素丽王鼎丁佳铎田勇常智忠
关键词:急性重度酒精中毒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丹参多酚酸盐纳美芬
氨甲环酸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就诊于该院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如手术止血、输注血制品及补充钙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炎症因子水平、血制品输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或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制品输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治疗创伤性凝血病效果显著,能够减少出血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预后。
田勇杨洪霞卜瑞红袁会玲王雪敏靳杰刘杰陈娟
关键词:氨甲环酸创伤性凝血病预后炎症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