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 作品数:248 被引量:453 H指数:9 供职机构: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一种用于脑缺血损伤小鼠的运动整合能力测试平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脑缺血损伤小鼠的运动整合能力测试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包括中空上端开口的玻璃箱体和支脚,玻璃箱体安装在支脚的上端面,玻璃箱体内设有负重爬行测试机构、网格爬行测试机构、水迷宫测试机构和悬挂测试... 李娟娟 吴芳 郭静文献传递 16例基底膜层状玻璃膜疣患者影像特征 被引量:1 2014年 基底膜层状玻璃膜疣(BLD)常见于40~60岁人群,通常为双眼发病;与普通玻璃膜疣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预后转归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对于玻璃膜疣的认识仅局限于硬性、软性玻璃膜疣以及其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关系,对BLD这一特殊类型的玻璃膜疣尚无全面了解,有关其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报道也较少.为此,我们对一组BLD患者的眼底表现、FFA、OCT特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黎铧 李娟娟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脑小胶质细胞定量变化研究 2011年 目的建立一重脑震荡(PCC)和三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通过计数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G)数目变化,观察PCC和MCC鼠脑的MIG病理学变化规律,以探讨MCC大鼠脑损伤的累加效应.方法用自制金属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PCC和MCC大鼠模型96只,随机分为PCC鼠l d、2d、4 d、8 d、16 d、24 d组和MCC鼠l d、2 d、4 d、8 d、16 d、24 d组(n=6)共十二个实验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6).运用HE组织化学染色,对中隔断面的前额叶皮质(PFC)、梨状皮质(Pir)、尾壳核(CPu)、伏隔核(AcbC)、终纹床核(BST);背侧海马断面的无颗粒细胞皮质(RSA)、海马CA1-4区、上、下齿状回、丘脑背外侧核(LD);脑干白质以及被盖区等15个脑区进行MIG计数.结果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除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MIG数目均呈明显上升改变,且MCC后AcbC、Pir、CPu、BST、RST、CA3、LD和上齿状回部位的MIG数目上升变化比PCC鼠更加显著(P<0.05).结论大鼠PCC和MCC后绝大多数脑区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均呈上升性改变,而且MCC后小胶质细胞的升高变化比PCC更加显著,为MCC具有累积性损伤效应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曹珍珍 李娟娟 于建云 张桓 朱乔 郭泽云关键词:三重脑震荡 小胶质细胞 组织化学 眼睑结膜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分析 李娟娟 黎铧 胡竹林 杨忠昆正常颅压性脑积水误诊为双眼青光眼1例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李娟娟 汤志伟关键词:误诊 CNPase在新生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2013年 目的研究CNPase在正常新生大鼠视网膜细胞动态发育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随机将15只正常新出生大鼠分为生后天数(P)1、3、5、7、14 d 5个组(P1,P3,P5,P7,P14,每组n=3),经心腔灌注固定后摘取眼球进行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NPase在新生大鼠视网膜细胞中表达的变化.结果与P3,P5,P7,P14相比,P1组视网膜CNPase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贯穿于视网膜外成神经细胞层.与P1相比,P3、P5和P7组CNPase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并向神经节细胞层靠近,而且呈现递减的趋势.P14组CNPase阳性细胞消失,视网膜分层结构初步形成.结论 CNPase短暂表达于新生大鼠视网膜细胞,提示其可能帮助诱导发育中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促进视网膜发育. 唐茂丹 陈伟伟 查皓 袁云 李娟娟 吴春云关键词:新生鼠 视网膜发育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中心凹下瘢痕化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及意义 被引量:15 2017年 背景目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较好,但对于晚期黄斑下瘢痕形成,但仍存在活动性病灶的wAMD眼是否需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黄斑中心凹下已瘢痕化但尚存在活动性病灶的晚期wAMD患者行抗VEGF治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晚期wAMD患者89例8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治疗组,仅接受临床观察而不接受任何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未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按照玻璃体腔注射的标准方法,遵循3+prn原则进行每个月1次,连续注射3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方案,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患眼眼底表现;采用OCT检查患眼视网膜活动性病灶消退情况,包括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情况、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及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形成情况;了解患者对视功能改善认可度的主观评价。对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每眼平均注射(4.1±1.2)次。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随访末BCVA均较初始视力明显提高,2个组间患者在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8例患者中随访末期BCVA提高者占69.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组68眼在治疗过程中视网膜下液均逐渐消失,而未治疗组21眼中视网膜下及视网膜积液吸收者7眼,随访期间视网膜下及视网膜无变化者8眼,积液增加者6眼。治疗组患眼CRT平均厚度减少了(220.16±34.76)μm,未治疗组平均减少(101� 李娟娟 黎铧关键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玻璃体注射 不同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张娟 黎铧 焦康为 张利伟 李娟娟关键词:脉络膜肿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临床观察 2014年 目的 探讨各类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8~2012年在云南红十字会医院眼科经回顾分析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Coat's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患者计69例(112只眼)的临床资料、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黄斑区灰白色病灶,黄斑毛细血管网扩张,渗漏;6例Coat's病患者表现为大片视网膜渗出,视网膜血管瘤样扩张;18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表现为沿阻塞区域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缺血型可见无灌注区;2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表现为广泛散在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微动脉瘤形成,合并出血渗漏病变;19例视网膜血管炎典型表现除视网膜血管扩张外,血管壁染色、渗漏.结论 特发性、缺氧、炎症、血流动力学改变、放射性损伤等,均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或周细胞,从而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结合患者资料、全面分析判断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的原因及对策. 黎铧 张利伟 韦春玲 李娟娟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神经激肽A在大鼠食管发育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神经激肽 A(NKA)在大鼠食管发育中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法和图象分析术系统研究大鼠胚胎 13d至成年食管中 NKA的表达情况。结果 胚胎 2 1d食管粘膜肌层和环肌层内可观察到 NKA免疫反应 (NKA- IR)阳性膨体纤维 ,出生后 ,随幼鼠的生长发育 ,相继在上皮 ,粘膜下层 ,纵肌层、肌间丛和粘膜下丛出现 NKA- IR表达 ,30 d时已和成年鼠相似 ;定量分析的结果与 NKA- IR在食管各层的变化一致。结论 NKA在食管中的发生发育主要在临出生前至生后 4周内 ; 李力燕 郭建辉 王廷华 李娟娟关键词: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