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晓军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蛋白
  • 5篇细胞
  • 4篇隐球菌
  • 4篇球菌
  • 3篇蛋白质
  • 3篇蛋白质组
  • 3篇蛋白质组学
  • 3篇电泳
  • 3篇新生隐球菌
  • 3篇血管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凝胶
  • 3篇凝胶电泳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坏死因子
  • 3篇二维凝胶电泳
  • 3篇白质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成都军区总医...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解放军第41...
  • 1篇宜昌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14篇汪晓军
  • 8篇温海
  • 5篇刘德芳
  • 5篇王骏
  • 5篇刘太华
  • 4篇罗陈
  • 4篇黄欣
  • 3篇曹湘敏
  • 3篇朱元杰
  • 3篇顾菊林
  • 3篇徐红
  • 2篇潘炜华
  • 2篇崔建国
  • 1篇陈易华
  • 1篇徐顺明
  • 1篇赵瑾
  • 1篇曹艳云
  • 1篇汪新红
  • 1篇陈江汉
  • 1篇朱红梅

传媒

  • 4篇中国真菌学杂...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西南军医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原地区急性脑血管病的电解质紊乱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方法调查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3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其治疗与预后。结果134例患者中共出现低血钠者34例(25.37%)。脑梗塞患者中出现低钠血症17例(20.99%),脑出血患者中出现11例(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出现6例(66.67%)。结论高原地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电解质紊乱主要以低钠血症为主,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与预后有明显关系。
曹湘敏汪晓军
关键词:脑血管病电解质紊乱
蛋白质组学在医学真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汪晓军温海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真菌二维凝胶电泳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方法(1)用6孔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制作细胞爬片,然后与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mg/L)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共培养,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91和CD13的表达情况,并采用MediaCybernetics公司的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测量积分光密度(IOD)值。(2)6孔培养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与巨噬细胞共培养1d后,收集培养孔中的培养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均能抑制巨噬细胞表达CD91和CD13,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变化也有不同,苦参碱更明显。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有抑制作用,苦参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表达CD91、CD13和分泌TNF-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刘太华刘德芳王骏汪晓军罗陈
关键词: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CD13肿瘤坏死因子Α
腰椎椎管置管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被引量:3
2005年
杨阳汪晓军潘炜华温海
乌头碱与新乌头碱对巨噬细胞RAW 264.7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索乌头碱、新乌头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活性、分泌TNF-α和表达CD91、CD13的抑制作用。方法:加入不同浓度的乌头碱、新乌头碱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1 d后,采用MTT法检测巨噬细胞活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制作细胞爬片,与不同浓度的乌头碱、新乌头碱共培养,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91和CD13的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图像进行分析,测量IOD值。结果:不同浓度的乌头碱、新乌头碱对巨噬细胞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分泌TNF-α,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均能抑制巨噬细胞表达CD91和CD13,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变化而不同,20 mg/100 ml对巨噬细胞表达CD91和CD13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乌头碱、新乌头碱均能抑制巨噬细胞RAW264.7的活性及分泌TNF-α,对巨噬细胞表达CD91和CD1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刘太华刘德芳汪晓军王骏罗陈
关键词:乌头碱新乌头碱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CD13
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别嘌醇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别嘌醇致DHS潜伏期长,疹型多,以发疹型为主,常伴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均有发热,常见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血液学异常,脏器受累以肝肾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迁延,早期、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付涛温海黄欣朱红梅朱元杰汪晓军
关键词:药物超敏综合征别嘌醇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对巨噬细胞活性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观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活性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6孔培养板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1d,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活性的影响;收集培养液,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每份培养液中TNF-α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苦参碱对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能抑制巨噬细胞RAW264.7的活性及TNF-α的分泌,苦参碱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刘太华刘德芳王骏汪晓军罗陈
关键词: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银屑病
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不同地区来源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敏感性实验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调查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不同地区来源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探讨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及地区因素对红色毛癣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M38-A方案测定酮康唑、萘替芬、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以及单用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了酮康唑与萘替芬的药物间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组的最小抑菌浓度显著低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组,和单用特比萘芬组的疗效相似。北京的红色毛癣菌株对上述药物的敏感度均低于上海和南京的菌株。结论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优于单用,地区差异可能会影响红色毛癣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曹湘敏汪晓军徐红赵瑾仇芸黄欣温海
关键词:红色毛癣菌联合药敏
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的初步定位
2006年
目的: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进行初步定位,探讨菌相转换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DNAssist 2.0软件分析HYR1基因上游1 800 bp内可能的N-乙酰葡萄糖胺激活序列片段,选择-1 800^+43bp、-1 400^+43 bp、-1 000^+43 bp、-600^+43 bp-、400^+43 bp-、200^+43 bp这些区域作为分析目标,PCR扩增这些片段,将其分别克隆至含β-半乳糖苷酶(LacZ)报告基因的载体PNG17中构建质粒重组体,分别命名pHYR1.8、pH-YR1.4、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测序确认后转化酵母菌EGY48,培养含有不同重组体的酵母转化子,将不同的酵母转化子接种于含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β-半乳糖苷(X-gal)的培养基上,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变化。结果:成功构建6种重组体pHYR1.8、pHYR1.4、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经测序,插入片段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酵母菌转化子生长良好,在N-乙酰葡萄糖胺作用下,含pHYR1.8和pHYR1.4的转化子使培养基成蓝色,含其他重组体pHYR1.0p、HYR 0.6、pHYR0.4、pHYR0.2的转化子不使培养基显色。结论:N-乙酰葡萄糖胺可能通过HYR1上游-1 400^-1 000 bp区域内的启动元件激活HYR1基因诱导白念珠菌菌相转换。
陈江汉温海汪晓军顾菊林潘炜华刘晓刚陈孙孝廖万清
关键词:白念珠菌
不同病期银屑病皮损组织CK20、S100A7、SP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银屑病皮损组织中CK20、S100A7、SP的表达及CK20与S100A7、SP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过非正规治疗,新旧皮损同时存在的患者19例,获取皮损旁的正常皮肤组织(发病前期)、皮损组织(进展期)和皮损修复后的病灶皮肤组织(缓解期),观察皮损中免疫组化CK20、S100A7、SP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各组A值,发病前期组、进展期组和缓解组CK20分别为7683.80±6134.55、18305.04±13171.30、7257.53±4417.75.S100A7分别为8789.05±6240.91、18058.01±16537.18、9295.65±9310.02.SP分另为3242.51±3775.41、9364.98±7596.64、2910.85±3349.46.进展期皮损组织中CK20与S100A7,SP表达相对于发病前期和缓解期明显增加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前期组与缓解组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与S100A7、SP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9、0.876、P<0.05.结论 银屑病发病与Merkel细胞数量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刘太华刘德芳陈易华汪新红汪晓军王骏邓义富罗陈
关键词:银屑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