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清波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电影
  • 2篇声音
  • 2篇听觉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性
  • 1篇影像
  • 1篇有声电影
  • 1篇语言
  • 1篇张爱玲小说
  • 1篇哲学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诗歌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
  • 1篇诗歌
  • 1篇视觉
  • 1篇视域
  • 1篇年画
  • 1篇晚清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胡清波

传媒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师范教育
  • 1篇文化与传播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电影与文学的表意特征及相互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法国著名电影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电影视为一种特殊的类语言,通过对电影及文学意义生成机制的分析揭示了二者表意模式的异同。影像的直观性赋予电影双重表达能力,语言系统的间接性和抽象性使文学成为一种"困难"的艺术。这种差异性也为电影和文学带来了相互转化的动力,艺术层面的终极旨归为二者的互动共生奠定了基础。影像时代的文学与图像在差异中相互借鉴,通过不断地调整与创新逐渐实现交融共谋,走向一种更为完善的表意模式。
胡清波
关键词:电影文学表意特征
听觉文化视域下的西方哲学与媒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学者都对视觉至上传统所导致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和理性思维模式进行批判,强调"倾听"的力量。随着代表感性欲望的现代图像文化迅速膨胀,听觉转向的呼声日益高涨。现代媒介研究也对听觉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麦克卢汉试图通过听觉空间理论对西方拼音文字造成的视觉中心传统进行颠覆,莱文森从开放性和互动性出发,将数字时代的听觉空间界定为"赛博空间",强调其对感知能力的拓展和丰富、对传播空间和时间的突破,以及交流互动性的增强。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与媒介研究中听觉理论的梳理与概括,以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化研究的新走向,促进听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胡清波
关键词:哲学媒介研究视觉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听觉性特征
2016年
中国古典诗歌自诞生之日起便与音乐相伴,不仅自身的节奏和声律具有音乐性,而且使用了大量听觉意象,创造出了心神物合一的圆融意境。这种意境不是视觉意象和心理画面的简单叠加,而是包容了视听在内的整体性感受,需要静心感悟和聆听才能体会到其独特的效果和力量。中国古典诗歌的听觉性特征既建立在汉字的音乐性和表音功能的基础上,又与中国古人对听觉的敏感和关注有直接联系,是中国听觉文化传统孕育下的必然结果。
胡清波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汉字
空间转向下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从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谈起
2017年
西方20世纪科技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体验和时空观,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视角由时间转向了空间,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和文学空间的生存论意义成为文艺诗学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空间批判理论的引入,文本中空间符码的文化象征性,以及文学活动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和权力等引发了广泛讨论,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显示了文学空间书写的复杂性和社会批判意义。
胡清波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社会学
张爱玲小说中的声音现象及功能探析
2016年
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各种声音现象的捕捉和描写,从听觉角度再现了中国近代都市在西方文化浸染下的新变化,勾勒出了大都市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轨迹。这些声音元素与小说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相契合,营造出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又巧妙地运用通感手法,实现了听觉与视觉、触觉的灵活转换,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胡清波
关键词:小说声音
电影中的语-图关系研究刍议被引量:1
2015年
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图像化景观,影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影是囊括了语言、影像、声音等多种表意元素的复合性视听媒介,对电影中的语言和影像展开研究是思考影像时代语-图关系的重要切入点。无声电影中并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字幕文本在无声电影中发挥着连接和指示等作用;有声电影中的对白、旁白等语言文本与影像和声音共同促成了影片整体言说的实现。随着现代声音技术的发展和声音研究的深入,对电影中语言与影像关系的探讨逐渐突破了单一的二元结构模式,将声音作为重要的表意元素纳入电影的意义建构系统中,走向一种声音-语言-影像的诗学。
胡清波
关键词:无声电影有声电影
晚清年画的文图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晚清年画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为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造型元素,使之以强烈的故事性吸引了大量受众。生动形象的年画图案则将文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民间文化想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演绎,使文学在这种活态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题写有诗词文本的年画则直接将文学与图像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年画表意系统的多媒介特征,又进一步增强了年画的文学性,使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样式。晚清年画在不断地借鉴、重构文学并与之合体的过程中传播和完善了彼此,体现出文图关系的复杂性。
胡清波
关键词: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