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琦

作品数:22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细胞
  • 6篇受体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减少
  • 5篇血小板减少症
  • 4篇增多症
  • 4篇真性
  • 4篇真性红细胞增...
  • 4篇真性红细胞增...
  • 4篇维生素D受体
  • 4篇细胞增多
  • 4篇免疫
  • 4篇免疫性
  • 4篇免疫性血小板...
  • 4篇免疫性血小板...
  • 4篇基因
  • 4篇红细胞增多
  • 4篇红细胞增多症
  • 3篇血浆
  • 3篇叶酸

机构

  • 22篇河北北方学院...
  • 4篇河北北方学院
  • 3篇长春市心理医...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2篇李琦
  • 15篇张斌
  • 15篇佟长青
  • 11篇范凌
  • 11篇刘洁
  • 7篇陈哲
  • 7篇张灵
  • 4篇陈立锋
  • 3篇高炳华
  • 3篇范凌
  • 2篇郜新春
  • 2篇李亚军
  • 2篇袁小飞
  • 1篇倪广林
  • 1篇刘东艳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南开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芪注射液治疗宫颈癌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黄芪可以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黄芪是治疗宫颈癌的潜在选择,可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化疗毒性.然而,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GEPIA分析和体外实验探讨黄芪治疗宫颈癌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从黄芪中筛选出20个活性化合物和180个潜在靶点.通过在线数据库,得到9562个与宫颈癌相关的靶点,获得166个黄芪与宫颈癌共同的靶点.在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中,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黄素和异鼠李素是重要的活性成分.在PPI网络中,MAPK1、AKT1、CCND1、FOS、JUN、MAPK14、RELA、HIF1A、IL-2、MYC和ESR1是核心靶点.通过GEPIA分析,ESR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织.GO和KEGG分析表明,黄芪治疗宫颈癌的主要途径涉及TNF、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分子对接中,黄芪4个重要的活性化合物与ESR1分别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最后,MTT实验显示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黄素和异鼠李素可以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qPCR分析显示,槲皮素组、山奈酚组、异鼠李素组和芒柄花黄素组的m RNA表达显著s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在本研究中,黄芪注射液可以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具体机制是黄芪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黄素和异鼠李素,可以作用于ESR1等多个靶点和多条信号通路.
范静陈立锋范凌倪广林李琦徐静佟长青张灵张斌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宫颈癌分子对接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心脏超声特点及临床意义
2021年
目的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心脏超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血液科收治的PV患者3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另外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脏超声指标。结果观察组在室间隔厚度(IVS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峰)、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E/A)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IVSTd、LVEDD、A峰分别与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呈正相关,E/A与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呈负相关。治疗前、后观察组在A峰、E/A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V患者存在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即左心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考虑与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增加有关。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可以恢复。
康虹阳李琦范凌佟长青刘洁刘玮郜新春柯慧娟
关键词:心脏超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心脏结构心脏功能
Cxcr4基因修饰的BMSC来源外泌体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来源的外泌体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的BMSC,采用携带Cxcr4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BMSC,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xcr4 mRNA表达,并提取Cxcr4基因修饰的BMSC来源的外泌体。实验设置为对照组、模型组、AA+BMSC组、AA+NC-BMSC组、AA+Cxcr4-BMSC组,构建小鼠AA模型。除对照组和模型组外,其他三组小鼠通过尾静脉输注400μl不同来源的外泌体,2周后检测小鼠血常规指标与骨髓有核细胞数,HE染色观察骨髓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水平。结果:经鉴定成功分离到小鼠BMSC,并获得Cxcr4高表达的BMSC及其外泌体。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显著减少(P<0.01),血红蛋白含量和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骨髓有核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增生较低,骨髓腔被大量脂肪细胞填充;与模型组比较,AA+BMSC组、AA+NC-BMSC组及AA+Cxcr4-BMSC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显著增加(P<0.01),血红蛋白含量和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骨髓有核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骨髓病理改变得到改善;此外,AA+Cxcr4-BMSC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血红蛋白含量和Treg细胞比例较AA+BMSC组均显著升高(P<0.01),且骨髓有核细胞数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注射Cxcr4基因修饰的BMSC来源的外泌体对AA小鼠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Treg细胞比例有关。
康虹阳刘洁陈哲佟长青吉慧姝李琦张斌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趋化因子受体4外泌体
血浆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21在免疫相关性血液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在3种免疫相关性血液病(immuno related hematopathy,IRH)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IRH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60例观察对象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20例)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组(16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IRH 3组患者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制剂等方案对症治疗;对照组服用维生素C。4组受检者均在初诊时、IRH患者治疗2周及3个月接受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查,并比较治疗前后4组外周静脉血血浆IL-17、IL-21和不同阶段的疗效。结果初诊时,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组血浆IL-17分别为(196.52±17.46、185.69±18.19、126.13±11.22)ng/L,分别较对照组(72.36±10.21)ng/L高,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组血浆IL-21浓度分别为[(136.82±20.16、145.92±22.18、119.66±12.69)]ng/L,分别较对照组(84.01±9.87)ng/L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3组的IL-17、IL-21浓度与初诊时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3个月,3组IL-17、IL-21浓度与初诊时相比也显著降低(IL-17:再生障碍性贫血组(84.69±12.15)ng/L,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90.56±11.64)ng/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组(62.83±5.68)ng/L;IL-21:再生障碍性贫血组(96.28±8.84)ng/L,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103.21±10.62)ng/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组(78.64±9.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83.84±9.95)ng/L则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3个月,3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再生障碍性贫血组83
李琦康虹阳刘洁张斌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心脏相关指标改变的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心脏相关指标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真红患者56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将观察组分为高血压组(26例)和非高血压组(30例)。对比各组血液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结果非高血压组在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浓度、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HC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红蛋白(myoglobin,Mb)、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二尖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the ratio of early diastolic to late diastolic mitral inflow velocity,E/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在HGB、HCT、LDH、CK、Mb、左房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IVSTd、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LDH、CK、Mb、LAD、IVSTd、LVEDD分别与HGB、HCT呈正相关,LVEF、E/A与HGB、HCT呈负相关。结论真红患者早期存在心肌损伤、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等改变,合并高血压者更明显。考虑与红细胞容量增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康虹阳刘洁陈哲佟长青吉慧姝李琦张斌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心肌损伤心脏超声心脏结构心脏功能
以红斑肢痛症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以红系细胞异常增殖为主,三系不同程度增高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MPN)。常以皮肤黏膜发红、皮肤瘙痒、脾大、血栓形成、出血及向其它MPN转化为其临床特征。
康虹阳李琦范凌佟长青刘洁刘玮郜新春柯慧娟
关键词:红斑肢痛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基因突变
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7和血清1,25-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80例成人初发确诊的IT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即口服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μg/次,1次/d,连续治疗6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以1 mg/(kg·d)为起始剂量(最大日剂量80 mg),分3次服用,起效后应尽快减量至最小维持量(<15 mg/d),并于6~8周停用。对照组单用泼尼松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观察组。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VDR水平和Treg、Th17比例及血清1,25(OH)_(2)D_(3)、HMGB1、IFN-γ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5.00%(30/40),两组相比,P<0.05。两组治疗2、4、6周时外周血PLT逐渐升高,且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1,25(OH)_(2)D_(3)水平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Th17比例降低,Treg/Th17升高;血清HMGB1、IFN-γ水平降低;均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Treg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发确诊ITP整体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可能是通过提高患者血清1,25(OH)_(2)D_(3)水平,下调外周血淋巴细胞VDR表达以及降低血清HMGB1、IFN-γ水平,调控Treg/Th17免疫平衡起作用的。
李琦康虹阳范凌张灵刘洁佟长青张斌
关键词:阿法骨化醇泼尼松维生素D受体Γ干扰素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5例初诊IT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TP组(n=55)。患者年龄为(42.6±11.8)岁;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为36例。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全反应(CR)、有效和无效3个亚组。并且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n=30)。对所有ITP患者采取初始治疗方案,对血小板计数<30×109/L伴出血者加用联合治疗方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TP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体检当日的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并分析IT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ITP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及ITP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3个亚组间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ITP组患者血清25(OH)D3、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2020060),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ITP组55例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后,其疗效评估系CR、有效及无效者分别为28、12和15例,并将其分别纳入CR亚组(n=28)、有效亚组(n=12)和无效亚组(n=15)。ITP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7%(40/55)。②IT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为(10.3±3.8)n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5±5.3)ng/mL,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为(219.6±79.4)nmol/L,显著高于后者的(159.8±52.3)n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4、3.702,P<0.001、<0.001)。治疗后,2组�
李琦康虹阳张灵佟长青张斌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成年人
气体信号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血浆中的变化及关系研究
2019年
目的:观察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血浆中CO、NO和H_2S浓度的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IPI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本院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住院患者36例,按照IPI评分,0~1分9例(低危组),2分8例(低中危组),3分10例(高中危组),4~5分5例(高危组),对照组20例选自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CO、NO和H_2S浓度,同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IPI的关系。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治疗前血浆中CO、NO和H_2S水平上升(P<0.05);且IPI 4~5分组CO、NO和H_2S水平水平高于IPI 0~1分组、2分组和3分组(P<0.05);IPI 3分组CO、NO和H_2S水平高于IPI 0~1分组(P<0.05)。经治疗致完全缓解以后,血浆中CO、NO和H_2S水平下降,明显低于化疗前的水平(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CO、NO和H_2S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三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发病时血浆中CO、NO和H_2S浓度明显上升,IPI评分越高,CO、NO和H_2S水平相对越高,经治疗致完全缓解后血浆中的CO、NO和H_2S水平明显下降,且三者呈正相关;CO、NO和H_2S共同参与了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范凌陈立锋范静李琦张斌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硫化氢浓度变化及意义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_2S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初治APL住院患者26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6例为对照组。去蛋白法测定血浆H_2S浓度,比较病例组患者急性发病期、临床缓解期血浆H_2S浓度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急性发病期血浆H_2S浓度明显升高,与临床缓解期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经治疗后进入临床缓解期的患者血浆H_2S浓度下降,接近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源性H_2S参与了APL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范凌刘东艳范静陈立锋王平李琦郭力荣张斌佟长青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硫化氢血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