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香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2篇动静脉
  • 2篇动脉
  • 2篇脉搏波
  • 2篇脉搏波传导
  • 2篇脉搏波传导时...
  • 2篇脑动静脉
  • 2篇颈动脉
  • 2篇静脉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超声
  • 1篇动脉硬化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因素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性
  • 1篇血瘀
  • 1篇血瘀型
  • 1篇年龄

机构

  • 3篇深圳市第二人...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唐香
  • 3篇韩漫夫
  • 3篇周艳霞
  • 2篇龙霞
  • 2篇任力杰
  • 1篇杜少辉
  • 1篇李鹭江
  • 1篇池枫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4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静脉脉搏波传导时间的研究
目的:  从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入手,研究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erebral arerio-venous pulse wave time,CAV-PWT),分析该类型卒中患...
唐香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流动力学脑动静脉脉搏波传导时间
文献传递
卒中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来自深圳某社区的研究结果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深圳某社区40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方法在本横断面调查研究中,以年龄≥40岁的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网上录入分析。结果总共筛查5 308名居民,其中卒中患者160例,卒中粗患病率为3 014.32/10万。卒中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而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3 721.37/10万对2 552.93/10万;χ2=5.923,P=0.015)。卒中与非卒中人群的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以及男性、明显超重、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缺乏体力活动、卒中家族史的构成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73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61~2.600;P=0.007]、糖尿病(OR 1.917,95% CI 1.209~3.040;P=0.006)、心房颤动(OR 1.699,95% CI 1.113~2.592;P=0.014)、卒中家族史(OR 1.585,95% CI 1.126~2.231;P=0.008)、年龄(OR 4.645,95% CI 1.868~11.551;P=0.001)和缺乏体力活动(OR 4.921,95% CI 3.552~6.187;P〈0.001)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年龄段男性吸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P均〈0.05)。随着年龄的增大,男性和女性高血压(P〈0.001)和高脂血症(P〈0.001)的比例均逐渐增高,而体育锻炼的比例则逐渐降低(P=0.001;〉80岁年龄段除外);男性糖尿病(P〈0.001)和心房颤动(P〈0.001)的比例和女性明显超重(P=0.001)的比例逐渐增高,而男性吸烟(P〈0.001)的比例逐渐降低。在40~49岁年龄段,男性高血压(P〈0.001)和明显超重(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在50~59岁年龄段,男性高血压(P〈0.001)、糖尿病(P〈0.001)和明显超重(P�
周艳霞韩漫夫任力杰池枫唐香龙霞
关键词:卒中患病率性别因素年龄因素
颈动脉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深圳市福田区梅林一村4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1531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比较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正常人群以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并对颈动脉病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31名受试者中1508例(98.5%)有颈动脉病变,其中1224例有斑块,共检出7218个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1255个(17.4%),稳定斑块5963个(82.6%)。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在左侧最常见于左颈动脉窦部,右侧最常见于锁骨下动脉。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8.4%(91/133)比53.8%(18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受试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比值比(oR)=6.146,95%置信区间(C1):1.386~9.318]、心脏病(OR=4.763,95%C1:1.167—9.088)、吸烟(OR=1.936,95%CI:0.448—3.501)、血脂异常(OR=2.502,95%CI:0.678—4.213)、糖尿病(OR=3.710。95%CI:1.837~8.831)、超重或肥胖(OR=1.273,95%CI:0.446~3.013)均为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血压、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为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周艳霞任力杰韩漫夫李鹭江龙霞唐香
关键词:颈动脉病变卒中颈动脉超声
双侧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初步评价及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双侧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erebral arerio-venous pulse wave time,CAV-PW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初步评价,及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5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ultransonograp,TCD)仪同步监测左右两侧颈内动脉终末段(termin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TICA)与两侧基底静脉(rosenthal’s veins;venae basalis,BVR)的脉搏波,用相移方法计算CAV-PWT,比较两侧CAV-PWT的差异性;对上述人群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与CAV-PWT的相关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的双侧CAV-PWT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左右两侧CAV-PWT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稳定斑块例数与对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CHOL、CAV-PWT和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脑动脉硬化具有全局性,无明显同侧相关性;与颈动脉硬化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也无同侧相关性。
唐香周艳霞韩漫夫杜少辉张攀登胡亚男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脉搏波传导时间经颅多普勒颈动脉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