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宁

作品数:15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贵阳护理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蝙蝠
  • 2篇新记录种
  • 2篇翼手目
  • 2篇鱼类
  • 2篇物种
  • 2篇系统发育
  • 2篇两栖
  • 2篇记录种
  • 1篇地貌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演变
  • 1篇第四纪
  • 1篇动物
  • 1篇洞穴
  • 1篇洞穴鱼类
  • 1篇多样性
  • 1篇学者
  • 1篇眼睛
  • 1篇翼手目动物
  • 1篇赵氏

机构

  • 15篇贵阳护理职业...
  • 14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唐家河国家级...

作者

  • 15篇肖宁
  • 5篇邓怀庆
  • 5篇周江
  • 3篇罗庆华
  • 1篇肖宁
  • 1篇王义鹏
  • 1篇周俊

传媒

  • 5篇动物学杂志
  • 3篇大自然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动物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分布长肢林蛙种组物种一新记录——徂徕林蛙被引量:4
2019年
2018年5月,在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时采集到蛙属Rana物种标本10号,结合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物种为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此次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徂徕林蛙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采集标本与模式产地标本在体型、趾间蹼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为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形态变异,还有待采集符合统计学的标本数据来论证。
肖宁罗庆华罗涛魏芳曾亚军
荔波洞穴中的蝙蝠
2017年
在很多影片中,蝙蝠形象代表着神秘的恐怖力量,无论是被恶魔化的吸血蝙蝠,还是携带传染病的蝙蝠,都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一群可敬可爱的专家学者,他们钻山洞、捕蝙蝠,完成了长达五年的蝙蝠多样性联合考察。
邓怀庆肖宁马志军
关键词:吸血蝙蝠洞穴专家学者传染病多样性
贵州省发现翼手目动物——高颅鼠耳蝠被引量:5
2017年
2015年7~9月在贵州省兴仁县、平坝县和兴义市的五屯镇及敬南镇捕获鼠耳蝠33只,鉴定为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物种。标本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实验室。主要特征:体型较小,前臂长(36.03±1.50)mm(32.66~38.98 mm,n=33);耳狭长;耳屏直而细长;第Ⅲ掌骨最长,第Ⅴ掌骨最短;阴茎长(4.52±0.84)mm(2.85~5.75 mm,n=21);头骨狭长,颅骨凸显;颅全长(13.87±0.74)mm(13.00~14.88 mm,n=8),颅高(6.36±0.24)mm(6.03~6.74 mm,n=8);听泡较小;矢状脊细弱;上颌第1、2门齿向中央倾斜,上颌第1门齿有1个主尖和1个附尖;上颌第2门齿较第1门齿小,且与犬齿分离;上颌第2前臼齿(P3)位于齿列中。基于Cyt b基因(1 141 bp)序列进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此次捕获鼠耳蝠物种与高颅鼠耳蝠聚在一起,二者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3),进一步确认所采集物种为高颅鼠耳蝠。
肖宁肖宁邓怀庆陈健周江
两栖类动物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1年
两栖类动物皮肤裸露和湿润的特性易于微生物的生长,它们为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抗菌肽(AMPs)为主要防御机制的免疫系统。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生物用于抵御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武器之一,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防御物质。Cathelicidins是脊椎动物特有的重要抗菌肽家族之一,除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还具有如抗炎、抗氧化、伤口修复、抑制组织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活性,因此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已成为抗感染多肽类新药的研发热点。本文将从两栖类动物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的一般特点、来源分布、生物合成与结构、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王妍肖宁周江王义鹏
关键词:两栖类CATHELICIDINS抗菌肽抗菌活性
贵州习水发现亚洲宽耳蝠被引量:1
2021年
物种分布是物种的生物地理学基本特征,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信息。近年来,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宽耳蝠属(Barbastella)物种分布记录不断增加。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基本可区分宽耳蝠属的不同物种。2019年8月16日于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雷声村用网捕法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样本前臂长36.16mm;外耳廓近似方形,具有明显横嵴;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外缘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耳屏长(6.92 mm)约为耳长(13.81 mm)的一半。经鉴定,该物种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贵州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卢学理范祥迪汪星亮张才县肖宁周江
关键词:翼手目新记录种
中国大鲵复合体谱系多样性及贵州分布中国大鲵的分类评估被引量:3
2021年
为探索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在塑造贵州及周边地区地质景观过程中,对现存动物分布模式的影响,选择中国大鲵复合体Andrias davidianus comlex作为研究物种,以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分子标记,探讨中新世地质构造事件对于中国大鲵复合体的系统发育和谱系分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中国大鲵复合体中,有与地理区域相关的7个主要谱系(A-G),其中谱系C和谱系G分别被描述为华南大鲵A.sligoi(Boulenger,1924)和中国大鲵A.davidianus(Blanchard,1871),且贵州分布的大鲵在系统发育上应归属于华南大鲵。分歧时间表明:中国大鲵谱系与日本大鲵A.japonicus(Temminck,1836)与青藏高原中新世早期的隆升有关;中国大鲵复合体谱系B至谱系G在8.9~12.8 Ma的分化与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和中新世晚期气候变暖期间有关;中新世早期的寒冷时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以及东海陆架盆地的地理构造变化,在台湾-日本岛屿与亚洲大陆之间可能已跨海形成陆桥廊道,为日本大鲵从华南地区扩散到亚洲大陆提供了可能。研究认为,小区域范围内的造山运动及其引发的水系形成或改道和中新世中晚期古气候的波动是导致中国大鲵谱系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周江王思维肖宁罗涛汪星亮王亚丽
关键词:两栖动物地质演变
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系统发育与分类被引量:1
2019年
结合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COI序列分析,对贵州省原记载的华南湍蛙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进行形态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数据和p-distances模型计算贵州种群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省所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学特征与中华湍蛙相吻合;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与来自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分布的中华湍蛙的遗传距离为0.74%~1.30%,与模式产地福建武夷山分布的华南湍蛙的遗传距离为6.82%~6.96%;同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来自贵州的华南湍蛙与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中华湍蛙聚为一支。因此,贵州北部(习水、宽阔水)、中部(黄平、麻江)、东部(江口)、东南部(雷公山、丹寨)原记录的华南湍蛙应修订为中华湍蛙,这些分布地代表了贵州以往记录华南湍蛙的分布区域,进而建议将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华南湍蛙修订为中华湍蛙。乌江以北、以西和以南地区中华湍蛙地理种群的分化可能与乌江水系造成的地理阻隔有关,有待深入研究。
肖宁罗庆华邓怀庆周俊罗涛
贵州荔波发现弱须洞鳅
2021年
洞鳅属(Troglonectes Zhang,Zhao&Tang 2016)鱼类为中国特有的小型洞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贵州和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流中。2018至2019年在贵州省荔波县境内进行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时采集到4号洞鳅属标本,经过形态比较,与弱须洞鳅(Troglonectes barbatu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Cyt b重建的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显示,4号洞鳅属标本与来自模式产地的弱须洞鳅高度支持聚为一支;利用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基于16S rRNA和Cyt b的遗传距离,这些标本与弱须洞鳅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和0.2%,小于洞鳅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16S rRNA遗传距离为2.4%,Cyt b遗传距离为6.1%)。本次研究使用16S rRNA和Cyt b分子标记研究洞鳅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综合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采集自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的4号标本为隶属于鲤形目条鳅科洞鳅属的弱须洞鳅,系贵州省洞穴鱼类新记录种。
彭东王亚丽杨旭肖宁
关键词:洞穴鱼类
梵净山缺齿鼹的分类学讨论被引量:3
2018年
2015年2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到一号缺齿鼹标本。为探讨该缺齿鼹的分类学地位,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并结合国内外所记载缺齿鼹记录与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的华南缺齿鼹(Mogera insularis)及缺齿鼹属其它物种的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标本与M.insularis在体型以及头骨的测量数据、遗传距离上具有较大差异而与M.latouchei相近,分子系统学分析也支持了梵净山分布的缺齿鼹为M.latouchei,而区别于华南缺齿鼹(M.insularis)。
肖宁肖宁邓怀庆
贵州分布树蛙科泛树蛙属两新记录种——凹顶泛树蛙、布氏泛树蛙被引量:5
2019年
2016—2018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时,采集到数只泛树蛙属Polypedate物种标本,经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确定为凹顶泛树蛙Polypedates impresus和布氏泛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记录。
肖宁罗庆华罗涛魏芳曾亚军
关键词:树蛙科系统发育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