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作品数:8 被引量:13 H指数:2 供职机构: 郑州市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动脉导管内支架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动脉导管内支架置入术与传统的体肺分流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26例,年龄3~23(8.20±4.80) d,体质量2.80~3.88 (3.41±0.27) kg。患儿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均伴有肺动脉发育不良。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维持61%~75%,平均67%。其中行动脉导管内支架置入术12例,行体肺分流术(包括改良B-T分流和中央分流)+动脉导管结扎术14例。观察患儿术后的血氧饱和度,检查超声心动图和正侧位胸片,评估支架和管道的血流情况,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中12例患儿均顺利置入支架。传统体肺分流术组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为(82.73±5.59)%,与动脉导管内支架组[(86.18±3.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P〈0.05)。体肺分流术组死亡2例,1例术后心力衰竭死亡,1例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动脉导管内支架组术后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干预后恢复。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体肺分流术组行改良B-T分流的1例由于管道血流缓慢,分流量较少,血氧饱和度为69%,再次行中央分流。动脉导管内支架组1例患儿因术后2个月末梢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再次行支架球囊扩张术,术后经皮氧饱和度改善。动脉导管内支架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动脉导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作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一期手术首选治疗方法,减少了传统开胸体肺分流术的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缺点,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陈忠建 李芳 翟波 陈振良 王鹏高 石磊 杨房 董向阳 于文波关键词:肺动脉闭锁 体肺分流术 婴儿 动脉导管 右腋下小切口行小儿先心病手术后气胸发生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右腋下小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并发气胸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58例右腋下小切口实行手术治疗先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预防和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共有105例(2.79%)并发气胸,右侧89例(84.76%),左侧13例(12.38%),双侧3例(2.86%)。51例经胸腔穿刺抽气后11例治愈,40例再次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49例为张力性气胸,直接行胸腔闭式引流,47例经2~5 d后治愈。有1例持续引流12 d,间断有气泡引出,手术修补治愈,3例双侧气胸中左侧相对较轻未处理,右侧较重,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5例气胸较轻,临床观察,逐渐吸收好转。结论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先心病患儿右侧气胸的发生率高于左侧,术后采用低潮高频低压的呼吸机参数,是有效预防气胸的关键,胸腔闭式引流首选治疗效果良好。 陈忠建 李芳 陈振良 翟波 王鹏高 石磊关键词: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气胸 右腋下切口 左心房内吻合治疗心下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效果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吻合术治疗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效果。方法对32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生儿实施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左心房内吻合术。结果本组手术顺利,23例患儿术后延迟关胸,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心脏复跳后心率较慢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1~5 d心率恢复正常。除2例因低心排综合征于术后早期死亡,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3例患儿术后反复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气胸,给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均匀恢复。1例心脏超声提示发现主动脉弓有缩窄,再次手术解除主动脉弓缩窄,痊愈出院。28例随访3个月~5 a,行心脏超声、胸片检查。患儿心功能良好,吻合口血流速度正常。结论对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生儿实施左房后壁心内吻合手术,吻合口充分,有利于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陈忠建 翟波 王鹏高 石磊 董向阳 杨房 崔亚洲 陈振良 于文波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肠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2016年 心脏手术多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腹部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0.12%~2.00%[1,2,3]。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术前多合并消化道发育不良,术后腹部并发症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4]等。肠穿孔多在溃疡、出血的基础上发生,发生率为0.02%~0.08%,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50%[5]。郑州市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3 270例,术后出现肠穿孔的患儿3例(0.09%),现总结报告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 张永红 陈振良 翟波 石磊 陈忠建 董向阳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肠穿孔 术后 低温体外循环 腹部并发症 胃肠道出血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用胺碘酮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先心病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婴幼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胺碘酮治疗的患儿38例.将患儿给予胺碘酮饱和量后,再按照胺碘酮不同剂量维持给药分为3组,A组5-10μg/kg.min,B组10-15μg/kg.min,C组15-20μg/kg.min,.比较各组显效率、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CVP).观察是否发生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其他心律失常情况出现.结果:A组、B组C组6小时起效率分别为12.7%、23.6%和87.5%C组起效率最高,3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心率下降最大比例分别为15.2%、20.5%和33.9%,用药2h,6h, 12h 18h,24h,32h .C组的心率均低于A组和B组,6h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收缩压及CVP变化不显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组病例未发生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未发生其他心律失常.结论:胺碘酮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剂量越大心率下降的时间缩短,疗效约显著. 陈忠建 陈振良 翟波 王鹏高 石磊 杨房 董向阳 于文波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 胺碘酮 先天性心脏病 右腋下小切口对先天性心脏病法络四联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可行性。方法 79例法洛四联症患儿,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前均行心脏彩超检查,其中单纯法络四联症35例,法络四联症合并其他畸形44例,本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观察手术结果。结果本组患儿手术平均时间(65.9±11.4)min,术后胸腔引流管一般在2~5 d拔除。全组死亡1例,因左心发育不良、术后低心排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右侧气胸5例,合并肺炎4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清创缝合,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3~36个月,78例恢复良好,切口愈合良好,瘢痕较小,无胸骨畸形,复查心脏彩超情况均较好。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可完成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不但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也是较安全的手术方法 ,值得推广。 陈忠建 李芳 翟波 王鹏高 石磊 杨房 董向阳 崔亚洲 陈振良 于文波关键词:右腋下小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四联症 手术治疗 小儿纵隔囊肿胸腔镜手术疗效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纵隔囊肿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68例纵隔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整切除纵隔囊肿。术中出血量3~10 m L,无输血病例。手术时间35~105 min,住院时间3~8 d,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患儿。结论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囊肿患儿,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可靠。 陈忠建 李芳 陈振良 翟波 王鹏高 石磊关键词:胸腔镜 纵隔囊肿 小儿 改良右腋下小切口经胸食道超声引导下房缺封堵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改良小切口经右胸壁食道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儿,均在全麻食道超声引导下经右腋下胸壁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进行治疗,并与术后第2 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6个月。结果 23例患儿均封堵成功,手术操作时间31~65 min,平均(50.8±9.9)min,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8±1.2)d,随访1个月~1年,复查心脏超声无残余分流,二尖瓣、三尖瓣无反流,封堵伞无移位。结论改良右腋下小切口经胸壁食道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的手术方法。 陈忠建 翟波 王鹏高 石磊 杨房 董向阳 崔亚洲 陈振良 于文波关键词: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