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利蓉

作品数:2 被引量:19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堆积物
  • 1篇震区
  • 1篇石流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泥石流堆积
  • 1篇泥石流堆积物
  • 1篇细粒土

机构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陈兴长
  • 2篇贾利蓉
  • 1篇江兴元
  • 1篇葛永刚
  • 1篇刘传正
  • 1篇田小平
  • 1篇汪惠

传媒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泥石流堆积物中细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关系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泥石流拦砂坝通常建造在沟床堆积物上。泥石流堆积物的渗透性是影响坝底扬压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土体渗透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黏性粗粒土,对泥石流堆积物这种宽级配土体渗透性的研究比较缺乏。选择北川县泥石流沟床堆积物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渗透试验,确定了影响宽级配土渗透性的细颗粒上限粒径;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了细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堆积物中粗颗粒仅起骨架作用,细颗粒才是决定其渗透性能的关键;显著影响宽级配土渗透性的细颗粒上限粒径为0.1 mm;细颗粒(<0.1 mm)含量与渗透系数呈负指数关系,并且当细颗粒含量超过20%以后,泥石流堆积土的渗透性趋于稳定。
杨进兵陈兴长汪惠田小平贾利蓉
关键词:泥石流细粒土
鲁甸震区龙泉河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
2016年
以鲁甸灾区龙泉河流域的龙头山镇至天生桥段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研究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灾害发育主要是由龙泉河右岸的次级小断裂与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延伸部分(下水沟走滑断裂)共同作用引起的,龙泉河谷到断层的距离均小于2km,导致区内地震次生灾害发育密度最高达到4.125个/km;2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凸形坡,占总数46.3%,凹形坡仅有24.1%,且在背向断裂方向的斜坡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3 60%的崩塌滑坡发育在浅表层的残坡积物中,40%岩质崩塌滑坡体中多为岩质较硬的灰岩、白云岩以及砾岩;4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损毁道路、阻断交通,形成堰塞湖淹没上游、淤高下游河床、损毁上下游设施,造成建筑物损毁等模式呈现。
贾利蓉葛永刚陈兴长江兴元郭亚永刘传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