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垚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LT和BLC与IL-6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血小板计数(PLT)、血液淋巴细胞计数(BLC)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SH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后根据疗效将观察组分为有效组(n=42)与无效组(n=38),同时选取体检中心健康者作为健康组(n=50)。检测并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者的血清PLT、BLC和IL-6水平。结果治疗后,有效组血清PLT、BLC及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血清PLT和BLC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有效组血清PLT及BLC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效组,IL-6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PLT、BLC及IL-6指标检测可对CSH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进行辅助评价与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邹波张鑫垚
-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白介素-6
- 一氧化氮和内毒素水平在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本研究共分2组,即肝硬化合并HRS组25例;肝硬化无HRS组31例;NO通过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其代谢产物硝酸盐而间接测定,LPS采用鲎试验检测,并分析血浆内毒素与一氧化氮的相关性。肝硬化合并HRS组与肝硬化无合并HR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HRS患者血浆内毒素与NO存在正相关。肝肾综合征(HRS)患者体内血浆内毒素、NO均明显升高,并可能参与了肝肾综合征(HRS)产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
- 邹波张鑫垚
- 关键词:肝硬化肝肾综合征一氧化氮内毒素
- LPE联合DPMAS治疗ACL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IFN-γ、IL-6、MELD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采用低容量血浆置换(L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的90例ACLF患者选自南昌市第九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基础实施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实施LPE+DPMA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IFN-γ、IL-6和MELD评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较对照组(71.11%)显著增高(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IFN-γ、IL-6、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1.11%、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5)。结论:ACLF患者应用LPE联合DPMAS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肝功能,降低IFN-γ、IL-6水平及MELD评分,且安全性良好。
- 邹波熊云逢张鑫垚朱龙川张雪珍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干扰素-ΓMELD评分
- Th1/Th2细胞因子早期鉴别肝衰竭合并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究肝衰竭合并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Th1/Th2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谱水平变化及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60例,其中G^(-)菌感染30例为G^(-)菌组;G^(+)菌感染30例为G^(+)菌组,选取同期肝衰竭无感染患者30例为无感染组。对各组患者检测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G^(-)菌组、G^(+)菌组的IL-6、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0.05),G^(-)菌组IL-6和IL-10水平均高于G^(+)菌组(P<0.05);与无感染组比较,G^(-)菌、G^(+)菌组IL-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G^(-)菌组、G^(+)菌组无显著差异(P>0.05);G^(-)菌组的IFN-γ水平高于无感染组,但G^(+)菌组与无感染组无显著差异;IL-4、TNF-α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IL-6、IL-10单独及联合检测鉴别G^(-)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841、0.849,阈值为112.345 pg/mL、26.85 pg/mL时约登指数最大。结论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谱水平的失衡,其中IL-6、IL-10单独及联合检测以其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中对早期鉴别细菌类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熊云逢李美琦张鑫垚甘达凯熊墨龙
- 关键词:TH1/TH2细胞因子肝衰竭细菌性感染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 邹波朱龙川甘达凯张鑫垚姚雪兵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炎症细胞因子
- 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被引量:4
- 2019年
- 肝肾综合征(HRS)是肝硬化、肝衰竭患者病程晚期时发生的一种潜在的可逆的肾衰竭,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和肾脏低灌注。HRS的发病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关系密切,现将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邹波朱啸峰张鑫垚
- 关键词: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