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雪飞
- 作品数:25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留学回国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日本竹文化现象及其内涵被引量:10
- 2008年
- 从中日竹文化关系、日本竹文化现状以及日本竹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考察和梳理,进而从竹之语源的角度揭示出日本竹文化的内涵特征。日本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竹文化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与中国竹文化相比,日本竹文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日本竹文化既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又展示了日本民族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竹子不仅在物质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 毕雪飞
- 关键词:竹文化
- 日本和歌咏唱中七夕传说的吸收与本土化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中有130多首有关中国七夕传说的和歌,之后的和歌集中也均有这一传说的咏唱。其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不绝。以日本和歌中七夕传说的吸收与本土化的研究为核心进行讨论,从日本万叶七夕传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可知日本古典文学研究的部分发展状况。
- 毕雪飞
- 关键词:和歌本土化
- 七夕乞巧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讲述被引量:2
- 2013年
- 七夕乞巧东传日本后,先是在宫廷、贵族与文人之间以作诗和展示丝织品为核心举行"乞巧奠"的形式进行乞巧,至江户时代渐次渗入到庶民阶层,"乞巧奠"平民化。现代日本的"七夕祭"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乞巧的形式与内容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迁。七夕乞巧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讲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在日本的传承与变迁状况,也对当今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毕雪飞
- 关键词:历史变迁
- 日本竹文化符号及其内核特征的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在日本,竹子不仅在物质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作者从日本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本竹文化符号、内核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日本竹文化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顽强向上、坚忍不拔的特点,构成了日本竹文化的内核,同时,日本竹文化体现了日本民族仔细的观察力和精致的思考方式。竹文化反映了日本民族对竹文化的认识、理解和信仰。
- 毕雪飞
- 关键词:竹文化文化符号
- 二十四节气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二十四节气随着历法于公元552年传入日本,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而早已渗透进日本各个领域,成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它依然引导着日本人的农事,影响着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对日本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有的被列入国家法定祝日,更多的则在民间节日(节气)中得以传承实践,其他领域,如文学等方面也有对二十四节气的大量表达。从日本的经验看,国家层面的立法,民间层面的践行,媒体与商业宣传推动,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毕雪飞
-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 古典的遗传: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分析——以大阪交野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的探讨被引量:1
- 2017年
- 中国的牛郎织女伴随着纺织、七夕等相关文化信息远播日本,留下了储量丰厚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各类文本。其中,大阪交野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更是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遗传了中国古典的文本,同时也被日本人加以细微改造,被自然地嵌入日本元素,已然成为经过在地化洗礼的日本版。基于此,我们在保护与传承牛郎织女传说的过程中,应从东亚的文化视阈出发,将其置于跨国的视角下加以理解,如此或许能更有利于这一传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 毕雪飞
- 关键词:牛郎织女传说
- 日本七夕传说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继高木敏雄1900年发表了《羽衣传说的研究》之后,日本学者们从民俗学、神话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各个角度对七夕传说[1]展开论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以日本七夕传说研究资料为主线,结合相关领域的理论著作,在探讨研究内容、观点、方法、范式等方面的基础上,关注学者之间学术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的演变关系,进而从侧面解读日本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力图透过研究解读隐含在背后的日本社会变迁过程。
- 毕雪飞
- 关键词:七夕牛郎织女
- 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被引量:4
- 2016年
- 岩本通弥(IWAMOTO Michiya),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日本民俗学界代表性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有家族论、日常、文化遗产、都市民俗学等。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毕雪飞在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研究科访学期间,受我刊委托,于2016年1月27日对岩本通弥教授进行专访,旨在加深对日本民俗学发展动态、学术前沿的了解。本次访谈的录音由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生施尧整理完成。本刊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编排整理,以飨读者。
- 毕雪飞岩本通弥施尧
- 关键词:民俗学者访谈录民俗研究
- 日本七夕青竹“笹”考被引量:1
- 2014年
- 文献记载的中国七夕早在日本奈良时代传至日本,作为宫廷的惯例,以"展示丝织品和诗宴"的形式直到平安时代。中国民间传承的七夕竹竿晾衣曝晒与愿丝乞巧,在日本庶民文化渐起的室町时代骤然以"竹竿悬挂五色绢丝乞巧"的形式大量出现,至江户时代青竹"笹"代替竹竿进入七夕,五色绢丝换成五色"短册",并参与"七夕送"的活动,是庶民文化的重大转折。日本的"七夕祭"因为神道和佛教因素的渗入,从而真正具备了"祭祀"的意义。而完成宫廷乞巧风雅向民间祭祀转变的标志,就是青竹"笹"代替竹竿悬挂五色"短册"的出现。"笹"是日本既尊重传统又迎合时代变化的七夕文化标志,它保留了来自中国七夕文化的主体"竹",也结合了本土文化"青竹",承载着日本七夕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寄托着日本人对生活的无限美好愿望与期盼。
- 毕雪飞
- 关键词:七夕
- “生世界”:日本民俗学发展的新动向--日本民俗学者岛村恭则教授访谈录被引量:2
- 2018年
-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毕雪飞在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访问研究期间,受我刊委托,于2018年2月19日对岛村恭则教授进行专访,旨在加深对日本民俗学发展动态、学术前沿的了解。本次访谈的录音由浙江农林大学中外比较艺术专业研究生陈嘉音整理完成。本刊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编排整理,以飨读者。
- 毕雪飞
- 关键词:民俗学者民俗学家日本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