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占鹏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社会适应
  • 1篇独生子女父母
  • 1篇依附
  • 1篇意动
  • 1篇意向性
  • 1篇社会融入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转变
  • 1篇失衡
  • 1篇视域
  • 1篇同情感
  • 1篇同质化
  • 1篇情感
  • 1篇主动性
  • 1篇相对剥夺感
  • 1篇理论视域
  • 1篇客体
  • 1篇集体行动
  • 1篇父母

机构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邵占鹏
  • 2篇徐晓军
  • 1篇张必春

传媒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失衡:主体预设对客体解释类型的依附——“社会融入研究”的路径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根据社会融入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理想型构了学术界关于"制约"、"控制"、"对抗"、"运作"四种社会融入研究倾向。经比较分析呈现出:主体被动性的预设局限于主体无意识层面,而主体主动性预设尚处于边缘地位。研究预设的不足反映了社会融入研究的主体预设依附于客体解释类型的体系失衡,这形成了对整个社会融入理论解释力的冲击。为此,需要完善主体被动性的内涵、重视主体主动性的预设,在改变体系失衡的过程中加强主体被动性与主动性之间理论对话的针对性。
徐晓军邵占鹏
关键词:社会融入被动性主动性
“同质—异质”的二元困境:失独父母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失独父母遭遇了“无告”与社会适应的张力问题,尤其是在中国伦理本位的文化背景下,“失独”不单单造成了内心之苦的“无告”,更导致了原有同质环境和身份向异质性的急剧转变。在张力的作用下,失独父母面临着社会适应的“同质—异质”二...
邵占鹏
关键词:社会适应身份转变
文献传递
高校毕业生的集体行动风险及其防范被引量:2
2009年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价值期望已接近底限,而社会的就业供给能力受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并仍然在大幅下降,根据发展型相对剥夺感"J"曲线理论构建的集体行动理论模型,这种价值期望与价值能力脱节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为其集体行动风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扎实,高校毕业生集体行动的组织条件并不具备,其集体行动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邵占鹏徐晓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集体行动相对剥夺感
“共同感受”与“同情感”:失去独生子女父母社会适应的机理分析——基于双向意向性中意动与认知的理论视域被引量:14
2013年
失去独生子女父母面对无法接受的现实、新赋予的弱者身份以及外界同情的社会化教条而努力进行着身份抗争,他们阻断外界感知,并在互动中存在矛盾心态,这些分别构成了"同情感"机制实现的意向性意动和认知阻力,造成了"同情感"机制的失灵。在"共同感受"的作用下,随着自组织的形成,他们原有的积压情绪得以宣泄并倾向于把对原有遭遇的关注转向公益行动,这种"同情感"指向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意动和认知阻力,建构了失独父母与外界互动的新议题;并且,"共同感受"的情感维系让失独父母与外界的互动具备了选择余地。在意向性指向和互动空间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同情感"机制得以恢复运作,这标志着失独父母的社会适应从同质情感向异质社会的跨越。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与外界互动、适应异质社会,应该注重失独父母在遭遇向行动转移上的差异性与自发性,始终把"共同感受"的情感慰藉作为社会适应的本源,保持好"同情感"互动空间的弹性;另外,为更好地处理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共同感受"的情感慰藉基础上,应加强社会适应中的成员间情感互动,让成员间的情感维系也从共同遭遇转向社会适应。
张必春邵占鹏
关键词:同情感意向性社会适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