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寇晨光

作品数:15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冠状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左心
  • 3篇静脉
  • 3篇冠状动脉
  • 3篇房颤
  • 3篇成像
  • 2篇心耳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脏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术
  • 2篇正常成人
  • 2篇肿瘤
  • 2篇左心耳
  • 2篇细胞

机构

  • 15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一...
  • 1篇石家庄市人民...

作者

  • 15篇李彩英
  • 15篇寇晨光
  • 9篇王岑
  • 4篇张丹
  • 2篇尹兰英
  • 2篇刘晓伟
  • 2篇黄亚飞
  • 2篇宋彦芳
  • 1篇杨海庆
  • 1篇高不郎
  • 1篇耿左军
  • 1篇屈长强
  • 1篇马毓梅
  • 1篇卜静英
  • 1篇周立霞
  • 1篇李梦雅
  • 1篇潘彤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河北医药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双低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256层冠状动脉CTA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通过建立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体外模型,在保证冠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前提下,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浓度对比剂在冠脉CTA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注射液(270 mg I/ml)采用等渗盐水进行稀释,其浓度为3.24、4.32、5.40、6.48、7.56、8.64、9.72 mg I/ml,以上液体分别置于7支相同长度的输液管内,按碘溶液浓度由低至高进行编号(1~7)。每次将3支输液管固定在鲜猪心上,模仿三支冠脉走行。采用256层螺旋CT将管电压设为80 k V,电流采用105、210、315 m A,再固定电流105 m A时变换不同电压80、100及120 k V,记录输液管中CT值、噪声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CTDIvol、DLP、ED)及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管电压固定80 k 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 A),CT值、SD、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DI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 m A较210 m A及315 m A ED分别降低了50.62%和67.01%。管电压固定105 m A时,改变管电流(80、100、120 k V),3组不同管电压间图像质量评分及SD、SNR、CNR无明显差异(P〉0.05);而其管内CT值、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 V较100 k V及120 k V ED分别降低了47.80%和65.84%。管电压固定80 k V时,改变管电流(105、210、315 m A),或当管电流固定105 m A时,改变管电压(80、100、120 k V),碘溶液组(1~7)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对冠脉体模扫描表明,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CT扫描参数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冠脉CTA成像是可行的。
尹兰英王岑李彩英寇晨光张丹屈长强黄亚飞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小儿胰母细胞瘤CT表现一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儿男,3岁。因发现左腹部肿物3个月并进行性消瘦就诊。体检:左腹部饱满,左中上腹可触及一巨大肿物,大小约12 cm×9 cm×9 cm,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触痛。入院后辅助检查:AFP:﹥1210. 00 ng/ml(↑)、CA-125:75. 91U/ml(↓)。腹部CT:胰腺体尾部-脾门区囊实性占位,边界清楚呈浅分叶状,增强扫描瘤内多发细小血管,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图1、2);脾脏部分受累(图3),肿瘤区血管丰富,腹主动脉及左肾动、静脉局部受压,脾动脉受压移位(图4)。
寇晨光李彩英宋彦芳贾芳莹王岑
关键词:胰母细胞瘤胰腺肿瘤AFP
采用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脉成像技术对左心室功能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李彩英廖琦彬杨海庆寇晨光郭福倩
MSCT对正常成人奇静脉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采用MSCT后处理技术定量测量奇静脉的径线,探讨CT扫描定量测量影响因素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MSCT对100例正常成人行胸部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奇静脉弓中点直径、奇静脉弓最大直径、奇静脉干横断面管腔短径及长径;记录CT增强扫描奇静脉反流情况及注药侧信息;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奇静脉定量差异。结果奇静脉弓中点直径、奇静脉弓最大直径、奇静脉干横截面短径、奇静脉干横截面面积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强化扫描奇静脉弓上述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7.15~7.81)mm、(9.97~10.58)mm、(6.20~6.65)mm、(1.54~1.74)cm^(2)。CT增强扫描时,经右上臂注入造影剂较左上臂容易发生反流。结论MSCT可对奇静脉进行定量分析,正常参考值的提出对于判定奇静脉异常扩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杨正广周艳玲郑同同李彩英陈怡橙寇晨光
关键词:奇静脉多层螺旋CT
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7年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流和血流量等影响因素对动脉壁作用机制的学科。颅内动脉瘤是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的主要原因,对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很重要。随着近年医学影像技术和流体力学软件发展,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病因研究成为可能。该文就国内外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血流动力学因素作一综述,阐述血流动力学发病机制。
张丹李彩英高不郎贾芳莹寇晨光王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发病机制
采用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浓度对比剂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0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扫描,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碘浓度300mgI/mL,B组30例采用碘浓度320mgI/mL,C组30例采用碘浓度350mgI/mL,根据患者的实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的用量(0.8mL/kg),比较3组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图像载噪比(carrier to noise ratio,CNR)、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及碘用量等。结果 A组显示冠状动脉371段,B组显示冠状动脉368段,C组显示冠状动脉365段。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节段可评价率及优良率高于A组和B组(P<0.01)。C组CNR和主动脉CT值高于A组和B组,B组CNR高于A组(P<0.05)。3组间SNR和主动脉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碘用量低于C组(P<0.05)。结论采用256层前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并且保证图像质量,具有可行性。
尹兰英李梦雅李彩英寇晨光王岑黄亚飞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采用256iCT对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探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对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与非房颤患者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形态分型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我院接受冠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236例(男性141例,女性95例)、非房颤患者382例(男性215例,女性167例),并记录临床信息。选择原始图像行75%期相重建后传至Philips EBW 4.5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ting, MPR)等后处理方法对左心耳进行形态学分类,对房颤组及对照组临床资料、左心耳形态及与性别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房颤组体重、体表面积、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00);2)房颤组较对照组形态学分型一致。房颤组Type2c分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房颤组Type2d、Type1a所占比例小于对照组(P=0.000);3)房颤组与对照组形态学分型与性别均无相关性,并且不同分型间无性别差异。(对照组r=0.167,P=0.365,房颤组r=0.271,P=0.011);4)房颤组中不同年龄组间三种形态类型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8),对照组Type2c分型在年龄<50的年龄组中所占比例少于其它三个年龄组(P=0.000)。结论本文对房颤患者及非房颤患者LAA形态进行初步分析及对比,为临床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进行相关手术提供重要影像依据。
卓利勇李彩英寇晨光王岑刘晓伟
关键词:左心耳形态学房颤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房颤组患者的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进一步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EATV大于窦性心率组[(138.94±37.93)ml vs(93.55±34.79)ml,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142.20±40.86)ml vs (137.07±36.53)ml]、PATV[(230.67±60.83)mlvs(223.56±60.62)ml]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的EATV与PATV呈显著正相关(r=0.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143,95%CI:1.027~1.158),P=0.00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PATV显著相关,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差异不显著。
寇晨光李彩英贾芳莹卓利勇袁迎芳田伟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外膜脂肪组织
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定量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测量正常成人冠状静脉的定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至2016-05在我院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95例受试者。95例受试者按照性别因素分为男性组(n=40)与女性组(n=55);又按照年龄分为≤45岁组(n=32)、45~65岁组(n=33)和≥65岁组(n=30)三组。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优势型)的原始图像选取心动周期舒张期(75%)进行重建,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各测量值与性别、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显示率分别为100%、100%、98%及46%。(2)男女受试者的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心室后静脉、左边缘静脉直径及截面积比较;≤45岁组与45~65岁组和≥65岁组受试者比较,冠状静脉窦、后室间静脉、左边缘静脉的直径及截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65岁组与≥6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冠状静脉窦口面积、冠状静脉窦口直径、冠状静脉窦口前后径,后室间静脉直径、左心室后静脉直径、左边缘静脉直径,后室间静脉面积、左心室后静脉面积、左边缘静脉面积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95~13.09 mm,61.10~76.94 mm^2,8.54~9.54 mm,8.38~9.35 mm;3.41~3.97 mm,3.10~3.56 mm,2.02~2.45 mm;10.41~14.08 mm2,7.84~10.39 mm^2,3.39~5.04 mm^2。结论:MSCT可客观定量测量冠状静脉窦及其主要属支开口径线、冠状静脉截面积,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郑彩端李彩英贾芳莹袁迎芳张丹寇晨光王岑田伟伟卓利勇
关键词:冠状静脉心脏介入治疗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心脏成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定量测量,为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及射频消融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房颤患者(房颤组) 94例及冠状动脉检查正常并可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照组)80例,两组均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对左心耳进行重建,统计左心耳嵴部的分型,并测量左心耳到左上肺静脉、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左心耳嵴部的嵴长、嵴上缘、中部、下缘的宽度,以及左心耳开口至左上肺静脉开口、二尖瓣的距离,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房颤组体重较对照组增加(P<0.05);(2)房颤组左心耳嵴部分型中AⅠ型、AⅡ型及C型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B型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增高;(3)房颤组较对照组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短距离、左心耳嵴部长、嵴上缘宽减小,(P<0.05),左心耳开口到二尖瓣环的距离、嵴中部宽增大(P<0.05)。因两组体重有统计学差异,故对该部分数据分别进行体表标化,标化后房颤组较对照组左心耳开口至二尖瓣环的距离增大(P<0.05),左心耳至左上肺静脉、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左心耳开口至左上肺静脉开口的距离及左心耳嵴部长、嵴上缘宽均减小(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左心耳嵴部的分型同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房颤患者左心耳到左回旋支的最小距离较近,研究结果可客观了解房颤患者左心耳及其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为临床进行左心耳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王岑李彩英寇晨光刘晓伟贾芳莹卓利勇
关键词:左心耳心房颤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