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诗似离骚与国风——论杨万里诗歌的风骚精神
- 2015年
- 对于杨万里诗歌的思想内容,诗评家们多认为其"琐屑""浅俗",但不可忽视的是杨万里主盟南宋文坛,其诗歌中的风诗传统、屈骚情怀表现得亦较为明显。杨诗的"风骚"精神突出表现为与民同命的思想内涵和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杨诗不仅在思想上承继了"风骚"精神,而且在艺术手法的采用上也很贴近。杨诗语言承袭了《国风》的平淡自然风格,抒发感情真挚,同时譬喻运用丰富,尤其是讽喻,批判有力。
- 冯军赫陈洪
- 关键词:诚斋体国风离骚
- 中国早期故事的图像传播——以《晏子春秋》“二桃杀三士”故事为例被引量:4
- 2010年
- "二桃杀三士"是《晏子春秋》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但令人奇怪的是,在先秦文献中却极少有关于此故事的记载,而在汉画像石中却有这个故事较多的图像出现。这表明该故事在汉代的广为流传。本文以解决这个矛盾为出发点,对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故事本身与整部《晏子春秋》叙事和人物塑造上有所出入;第二,汉画像中已经出现这个故事,可以说在此时故事已经较为广泛地流传了;第三,故事文本的缺失。对于这三个问题可以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在东汉时期,"二桃杀三士"故事已经出现并广为流传,但是比较简单。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完善,口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式,最终这个故事的完全成型是比较晚的。由于缺失文献的支持,我们初步推断其具体时间应该是在魏晋之后。这样我们发现的三个问题和矛盾都可以得到解答,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 陈洪邹宏伟
- 关键词:晏子春秋汉画像石
- 论六朝诗歌中的“形似”问题
- 2004年
- 六朝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尚"形似"现象。张协开启了这一与"神似"相对应的描写倾向,至刘宋元嘉而成风气。这一诗风的出现与赋的影响有关,更与阴阳五行学之"天人感应"、玄学之"言意之辨"理论的影响密不可分。
- 陈洪屈方方
- 关键词:六朝诗歌形似神似玄学
- 略论《宣室志》中的佛教故事被引量:1
- 2011年
- 《宣室志》是唐代小说家张读的代表作,记写了大量关于神仙鬼怪妖狐的故事。不少故事与佛教相关,主要有宣扬佛教报应观、表现佛教神通和反映唐代佛教兴衰等。《宣室志》的这种佛教痕迹,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对自魏晋以来佛教影响中土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二是深受唐懿宗尊佛的时代影响,三是受"小说世家"的家族的影响。
- 陈洪赵纪彬
- 关键词:《宣室志》佛教故事
- 论子弟书对唐代寓言的接受与重构——以《黔之驴》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黔之驴》是柳宗元含蕴深刻的寓言,"子弟书"是零琼碎玉式的北方民间曲艺。子弟书作者不但擅长化长为短,而且也常常将短小精悍的寓言转化为成本大套的剧本。子弟书在接受《黔之驴》基本情节、秉承真实寓意的基础上,融入玄奇元素,增强紧张气氛,注重心理和行为的细化,赋予了唐代寓言别样的生命。
- 陈洪杨恂骅
- 关键词:子弟书
- 《左传》与《晏子》关系考论被引量:1
- 2020年
- 《左传》与《晏子》存在着互抄的复杂关系,此与二书生成过程漫长有关。《左传》原本很可能是纪事本末体,其采录《晏子》都是无经之传,体现出叙事的故事化。《左传》改编《晏子》有剪头绪、删细节、改情景等三种手法,其中着实蕴含着史家的审慎态度,也蕴藏着史书与子书对待故事的重要区别。
- 陈洪
- 关键词:《春秋左传》《晏子春秋》出土文献故事
- 《旧杂譬喻经》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本文主要从文献的角度讨论了《旧杂譬喻经》的译者、版本和校勘等问题。作者认为:从经录记载和文献对勘看,《旧杂譬喻经》并非康僧会所译,应属于失译;《旧杂譬喻经》在梁代以前的版本已散佚,约在唐代形成一种带有“拾遗”性质、编辑较混乱的版本,今存本即是以唐本为“祖本”的;据《法苑珠林》等佛教类书校勘,今存各本《旧杂譬喻经》文字脱误情况颇为严重,应当重新整理。
- 陈洪
- 关键词:佛教译者校勘学佛典
- 论子弟书对《琵琶行》艺术的接受与重构被引量:1
- 2016年
- 《琵琶行》是流传千年的叙事抒情兼美的艺术品,子弟书是清代中晚期北方零琼碎玉式的民间曲艺。子弟书作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将《琵琶行》环境、心理,叙事、情感的空白进行填充,并在局部描绘上更趋集中、细腻,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光辉。
- 陈洪杨恂骅
- 关键词:子弟书琵琶行艺术特色
- 论魏晋六朝文人拟乐府的转型——以《塘上行》的衍变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 陈洪孙晓星
- 先秦子书与伍子胥故事被引量:2
- 2008年
- 伍子胥作为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引起战国时期史学家和思想家的广泛注意和深刻思考,其故事不仅见录于先秦史籍,而且也见载于诸子著作。与史家记载不同的是,《韩非子》、《吕氏春秋》给伍子胥故事增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和人物,这不仅丰富了伍子胥故事,而且也使这一历史故事的小说意味愈加浓厚;《荀子》、《庄子》等对于伍子胥形象虽然大多只是简短的点评,并不讲述故事,但都对伍子胥的品格给予了道德评判,形成了伍子胥忠贤、强谏的人物形象。这些引述和评价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在思想内容上促使伍子胥的忠臣形象成为后来故事发展的内在灵魂;在表现形式上,推动了伍子胥故事的小说化和文学传播,显示出子书向小说转变的趋向;在文体上,则体现了中国早期小说的某些重要特征,如譬喻故事加议论的叙述模式。
- 陈洪姚瑶
- 关键词:先秦诸子道德评判小说化文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