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发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水文
  • 4篇土壤
  • 3篇岩溶
  • 3篇植被
  • 3篇表层岩溶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坡面
  • 2篇坡面产流
  • 2篇细纱
  • 2篇小生境
  • 2篇表层岩溶带
  • 2篇产流
  • 1篇带结构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岩溶泉
  • 1篇氧稳定同位素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优先流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亚...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陈洪松
  • 9篇王发
  • 8篇付智勇
  • 4篇王克林
  • 2篇聂云鹏
  • 1篇王升
  • 1篇傅伟
  • 1篇张君
  • 1篇杨静
  • 1篇吴丽萍

传媒

  • 2篇中国岩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文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种检测喀斯特坡面产流位置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喀斯特坡面产流位置的装置及方法。将内部填充细纱网、管壁钻有进水孔的PVC管两端套入到三通中,三通两端套入一端密封的储水管和管帽,管帽中插入上端带有管塞的导水管深入到储水管下端。坡面选点的基础上,按照坡...
付智勇陈洪松王克林王发
文献传递
西南喀斯特关键带结构及其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2024年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出露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别于非喀斯特关键带,由溶蚀性孔隙网络结构交织而成的表层岩溶带是喀斯特关键带的核心区,水则是参与和联系关键带内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最活跃的因子。本文从关键带结构刻画、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水文过程以及模型模拟3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潜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多尺度、多方法综合观测以及多学科交叉是开展系列研究的主要途径,精准刻画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耦合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和重点。本文旨在为深化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过程研究和区域水文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张君张君陈洪松聂云鹏付智勇王发王发王克林
关键词:表层岩溶带氢氧稳定同位素
不同类型表层岩溶泉水源划分及对降雨的响应
2022年
表层岩溶泉的水文水化学特征是认识岩溶含水介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基于泉域水文地质调查,2018年对广西环江木连小流域内降水和泉水流量及电导率进行监测,利用端元模型与电导率频率分布分析方法,解析表层岩溶泉径流来源及对降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年尺度上,受驱替作用排泄的水流分别占季节泉、常流泉总径流的32.3%和23%;(2)次降雨过程季节泉和常流泉径流均以驱替含水层中未联通的“旧水”为主,强降雨条件下存在的雨水稀释现象仅约占3.6%;(3)季节泉在次降雨过程中受多重水流补给且对降雨响应敏感,其中管道流和壤中流分别占23%、34.2%,以基质或岩溶裂隙释放的重力水流仅占10.5%,导致持续供水能力较差;(4)常流泉补给来源单一,次降雨过程中主要受到以基质或岩溶裂隙排泄的重力水补给(77%),具有较高的有效涵养地下水资源功能及供水可持续性能力。
黄荣王发陈洪松陈洪松
关键词:表层岩溶泉电导率补给来源
喀斯特洼地退耕和耕作土壤优先流特征被引量:29
2016年
应用亮蓝染色示踪技术,研究了喀斯特洼地退耕封育区土壤和耕作土壤的优先流类型及其特征,分析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去除耕作层的对比试验,阐述了耕作层对优先流发生及其优先流路径发育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洼地优先流类型为大孔隙流、裂隙流;耕地与自然封育区的优先流程度差异显著(P<0.01),虽然其剖面染色总面积并无明显差异,但耕地染色区域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20cm范围内染色面积占染色总面积的91%,而自然封育区染色面积比仅为60%;耕地的水分入渗深度小于自然封育区,耕作层阻碍了水分入渗及优先流的产生并加强了孔隙中水分与基质的交换;耕作层以下土壤优先流程度与自然封育区差异不明显,但其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自然封育区的孔隙、裂隙发育程度高于耕地,但是最大入渗深度大于退耕封育区,表明封育区更能有效的蓄持水分;植被覆盖及其根系生长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优先流路径分布导致优先流特征差异,而同时耕作层的存在对于耕作层以下部分优先流路径的发育起到关键作用。
王发付智勇陈洪松王克林
关键词:优先流退耕还林
TDR测定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含水量的标定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土壤含水量是气候、水文、土壤侵蚀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TDR法因具有方便、快速、精确且不扰动土壤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受土壤质地、容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必须对其进行标定。本研究采用室内标定(壤土)和田间标定(粗、中、细质土以及三者的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对用TDR法测定的喀斯特地区不同质地石灰土含水量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1)TDR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比烘干法测定值要小,两者最大绝对偏差在室内标定条件下为10.6%,田间标定为12.2%;相应的相对偏差最高分别可达60.3%和32.8%。因此,必须在使用前对TDR进行标定。(2)标定后TDR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精度明显提高,平均绝对偏差低至1.4%~3.1%;室内标定曲线精度略低于田间标定曲线。(3)不同质地组合的TDR法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标定精度较高(平均绝对偏差为1.5%~2.6%),可用于不同质地土壤含水量标定。本研究结果可用于修订校正研究区及类似区域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结果。
杨静陈洪松王升王发傅伟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TDR石灰土
典型喀斯特白云岩小流域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空间异质性特征
2024年
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是喀斯特地球关键带的关键指标,明确其空间异质性特征对于理解地球关键带结构演化机理以及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广西环江木连小流域1.4 km 2范围内,通过高密度电法(ERT)探测45条样线,共获取1731个样点的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及环境因子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和表层岩溶带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15 m和6.44 m,且分别呈现强变异程度和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可以反映土壤和表层岩溶带的空间结构特征。土壤厚度呈现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变程长,空间连续性好;而表层岩溶带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变程短,空间依赖性强。土壤厚度受到环境因子(地形湿度指数、垂直曲率、曲率、坡向、坡度、高程、覆盖度、出露基岩率和植被归一化指数)的多重影响,而表层岩溶带厚度受部分环境因子影响的同时,与土壤厚度和植被类型的相关性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喀斯特区土壤-表层岩溶带演化机理认识,并为土壤-表层岩溶带厚度的空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王发聂云鹏陈洪松付智勇连晋姣
关键词:空间异质性植被类型
喀斯特坡地土层厚度及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岩溶作用下,喀斯特坡地溶沟、溶槽普遍发育,岩土分布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异质性,目前对土壤分布格局及其理化性质变异特征方面的认识还极其缺乏,这严重影响了该区有限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本研究通过在喀斯特坡地沿坡向上开挖12条土壤岩石样沟(长24 m,宽1 m),根据土岩结构和土层厚度将样沟分为浅薄土层、中层土层、深厚土层三种样沟类型,分别选取典型样沟,探讨了喀斯特坡地土层厚度及主要养分元素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发现:喀斯特坡地土层厚度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介于12.0%~85.3%之间,土层厚度介于0~430 cm之间。土壤肥力整体较低,综合肥力系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除0~10 cm深度土层土壤肥沃程度为一般外,10 cm以下土壤肥沃程度均属贫瘠,即说明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表层,其中全氮、全磷、速效钾与土层深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为喀斯特区坡地土壤格局及其成土过程积累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数据,有关土层厚度空间格局及其养分随土深的变化规律能为该区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国土资源空间优化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周春衡付智勇吴丽萍王发王发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层厚度
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氮流失的水文驱动特征
2023年
喀斯特坡地壤中流与地表径流并存,共同驱动了土壤关键生源物质的迁移,造成该区土壤生产力下降、地下水污染。为揭示喀斯特坡地土壤碳氮流失途径及其水文驱动机制,本研究以喀斯特坡地径流微区(2 m×1.2 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火烧、轻度砍伐、重度砍伐、人工林、耕地、牧草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流失途径、形态及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是土壤碳氮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降雨产流阈值为16 mm,55 mm时达到产流峰值。各土地利用方式仅在暴雨下有显著差异,其中,人工林的土壤碳氮流失量较大,而重度砍伐的流失量较小。土地利用方式不改变土壤碳氮的流失途径,各土地利用方式均以地表流失为主(51.29%~75.15%),壤中流为辅,其中壤中流主要通过A层流失(65.20%~89.12%)。氮素流失形态以NO_(3)^(-)-N为主(45.84%~56.49%)。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喀斯特坡地生源物质流失过程及其水文驱动机制、研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阻控技术提供参考。
任惠敏付智勇王发陈洪松
关键词:面源污染壤中流
一种检测喀斯特坡面产流位置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喀斯特坡面产流位置的装置及方法。将内部填充细纱网、管壁钻有进水孔的PVC管两端套入到三通中,三通两端套入一端密封的储水管和管帽,管帽中插入上端带有管塞的导水管深入到储水管下端。坡面选点的基础上,按照坡...
付智勇陈洪松王克林王发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