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亚楠 作品数:4 被引量:36 H指数:4 供职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疆地区住院患者入院疼痛现状调查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入院患者中疼痛的患病率、患者的基本信息、疼痛特点、疾病分布、诊疗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全院疼痛管理规程的制定和"无痛医院"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2326例新入院住院患者入院2小时内的疼痛情况进行一对一床旁面访,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及可能影响疼痛的相关因素,详细询问疼痛现状及诊疗经过,即时完成调查表填写。结果: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入院时疼痛的患病率为30.6%,涉及调查的48个临床科室中均有存在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患者。少数民族疼痛患者占总调查人数的44.5%,平均年龄为50.6±16.8岁,其中41~60岁年龄段的疼痛患者最多,占41.9%。采用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制定的五轴疼痛分类法分类后显示,被调查者中最常见的疼痛部位为腰骶及下肢共占34.35%,脊柱与关节系统的疼痛占34.01%,入院疼痛患者中慢性疼痛多于急性疼痛。患者对于神经阻滞、射频治疗等新型镇痛措施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传统镇痛方法。结论:疼痛在入院患者中分布广,且患病率较高,我们应加强对入院患者疼痛方面的关注,加强疼痛知识宣教。通过分析疼痛的分类及特点,准确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有效预防和控制疼痛,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患者就医质量。促进"无痛医院"的建设,实现疼痛的全程管理。 吴蓍妍 席鹏 吕亚楠 李涵 李亦梅关键词:疼痛 流行病学调查 非药物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新进展 被引量:10 2016年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发病率较高的妇科疾病,尤其多见于未婚年轻女性,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及生活。其发病机制与前列腺素E_2(PGE_2)及PGF_(2α)水平的异常升高,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和腹部肌肉的紧张、僵硬甚至纤维条索的形成有关;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影响PD的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口服复方避孕药为主,但其存在消化、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因而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提出了多种非药物方法治疗PD,均具有一定的疗效。综述PD的发病机制、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PD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PD提供理论指导。 李涵 吕亚楠 李亦梅关键词:痛经 前列腺素 运动疗法 行为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 湿针疗法联合家庭腹壁拉伸运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以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 Ps)为原理,应用湿针疗法联合家庭腹壁拉伸运动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11-01至2015-12-31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PD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非痛经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医疗干预,嘱日常及经期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受凉及情绪波动,维持正常作息及饮食习惯。试验组采用湿针疗法于腹壁MTr Ps处行灭活处理,并联合家庭腹壁拉伸运动的锻炼方法进行规律锻炼维持治疗效果。试验组在治疗期间应停止接受其他治疗,并在治疗后随访6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经期来潮48 h内的腹痛程度;观察试验组治疗前当月、治疗后次月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前列腺素(PG)F2α、PGE2水平及正常对照组于试验组治疗后同月的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PGF2α、PGE2水平;观察并记录试验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次月月经来潮48 h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治疗后次月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PGF2α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PGE2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治疗后次月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PGE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次月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PGF2α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1、3、6个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24/30)、83.3%(25/30)、76.7%(23/30)。试验组穿刺处肌肉酸胀感25例,可通过家庭腹壁拉伸运动迅速得到缓解;非经期阵发性下腹坠痛、抽搐感4例,接受湿针治疗后行规律家庭腹壁拉伸运动次月可明显缓解。结论湿针疗法联合家庭腹壁拉伸运动治疗PD的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PGF2α水平,升高月经来潮48 h内血清PGE2水平,从而改善经期腹痛等相关不适症状,不良反应少且症 吕亚楠 李涵 李亦梅关键词:痛经 针刺疗法 低能量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观察低能量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PD提供新方法。方法:招募PD病人20例为试验组,正常无痛经女性20例作为提供正常血清前列腺素水平的对照组。试验组于排卵期前后1~2日,选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穴位及腹直肌趾骨联合附着点、腹外斜肌等部位进行低能量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排卵期左右治疗1次为1个周期,治疗1个周期后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试验组分别于治疗前后第1次月经来潮24~48小时内静脉采血;正常对照组于月经来潮24~48小时内静脉采血,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并比较二者在试验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浓度变化。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结果:(1)1个治疗周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16/20)。(2)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均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3)治疗后PGE2浓度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PGF2α浓度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4)治疗后PGE_2、PGF_(2α)浓度与正常对照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能量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降低PD病人经期PGF_(2α)浓度,提高PGE_2浓度,减轻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涵 伏春玲 吕亚楠 李亦梅关键词:原发性痛经 前列腺素 体外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