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运动和氧化应激及机体的抗氧化系统被引量:2
- 2016年
-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可得出,运动时有氧代谢增加是产生氧化应激的一个潜在原因。过量的活性氧会造成运动损伤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但是一定的活性氧对机体的代谢又是必须的。运动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降低氧化应激,包括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减少基础氧化剂的产生,减少氧化磷酸化时自由基的泄露等等。该文就近年来关于运动中活性氧的产生机制,运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以及活性氧清除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叶梅聆孔梅张翔
- 关键词:氧化应激抗氧化剂活性氧
-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在运动中的监测和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得出,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是骨骼肌中一种重要的代谢酶,与年龄、性别、种族、肌肉质量、运动训练等因素有关。运动训练可引起运动员血清总LDH酶活性变化,而同工酶比例不发生变化。LDH同工酶比例的变化可用于辅助诊断肌肉疾病,同时,LDH同工酶谱的变化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准确地了解运动训练对LDH活性及其同工酶变化的影响,可以为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
- 孔梅张翔叶梅聆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 运动与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
- 2016年
- 肌营养不良症是原发于骨骼肌的一种常见遗传疾病,表现为进行性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尽管这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症状各异,但几乎所有的肌营养不良症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运动不耐受(Exercise intolerance)。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是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类型,该文从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入手,对肌肉疾病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杜氏型肌营养不良运动不耐受的生理基础进行探讨,这对研究肌营养不良症和肌肉萎缩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张翔叶梅聆孔梅
- 关键词:抗肌萎缩蛋白
- 急性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及针刺干预效应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采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动物模型,探讨横向张力传递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2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运动组(E)、运动针刺组(EA)、运动针刺阻断剂组(EAI)。C组自由饮食,其他各组运动方式采用坡度为-16°、速度为16 m/min、时间为90 min下坡跑离心运动。EA组运动后即刻,用直径0.25 mm毫针纵向斜刺两侧趾长伸肌,留针4 min。EAI组运动后即刻,大鼠尾静脉注射TRP通道阻断剂Gd Cl3,30 min后针刺。之后,分别于1 h、48 h、120 h取大鼠两侧趾长伸肌,分别用于在体状态下测量横向张力传递变化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相邻细胞间胞外基质结构以及肌束膜胶原纤维网络分支缆细小分枝与肌内膜、肌膜的衔接位点变化。结果:1)趾长伸肌张力αi与αi'相比统计变化:C组α3低于α3'但无显著差异(P>0.05),E和EAI组1 h、48 h、120 h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A组于1 h、48 h分别为显著性降低(P<0.05)、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120 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趾长伸肌各肌腱头张力θi统计变化:(1)C组θ3与θ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E和EAI组1 h呈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EAI组48 h显著降低(P<0.05);(2)C组θ4与θ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EA、EAI组1 h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3)趾长伸肌总横向张力传递统计变化: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总横向张力传递大幅度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EA组在1 h、120 h总横向张力低于同时相E组和EAI组,48 h则高于E组和EAI组,EA组呈先升后降的趋势,EAI组呈持续上升的趋势。4)趾长伸肌超微结构变化:与C组相比,E组骨骼肌微损伤、胶原面积、PJPs数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EA组骨骼肌微损伤、PJPs数量均低于E组和EAI组,EA组骨骼肌胶原面积在1 h、48 h时相均低于同时相E组,但高于EAI组,120 h低于同时相E组和EAI组
- 张翔张学林孔梅叶梅聆
- 关键词:骨骼肌离心运动骨骼肌微损伤针刺
- 过度离心训练引起的骨骼肌肌束膜衔接盘结构域变化及针刺干预效应被引量:6
- 2017年
- 本文旨在研究针刺干预对过度离心训练引起的肌束膜衔接盘(perimysial junctional plates,PJPs)结构域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过度使用性损伤的机制。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4周训练组、4周训练后1周自然恢复组和4周训练后1周针刺恢复组。4周训练组进行过度离心训练(跑台坡度-16°,速度16~20 m/min,60~90 min/d,每周5天),1周自然恢复即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1周针刺恢复即每天使用直径0.25 mm毫针针刺(斜刺)趾长伸肌,留针4 min。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PJPs结构域变化,1.5 mol/L Na OH消蚀和非消蚀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肌束膜胶原纤维网络分支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4周训练组PJPs结构域发生改变:肌节长度显著缩短(P<0.001)、结构损伤严重,肌原纤维间线粒体出现空泡、肌膜下线粒体肿胀;肌膜降解程度严重,占总量54%,同时胞膜窖(caveolae)数量大幅度增加(P<0.01);PJPs数量显著减少(P<0.001)。(2)与4周训练组相比,4周训练后1周自然恢复组PJPs结构域改变程度减轻:肌节长度大致恢复正常,结构损伤部分恢复,肌原纤维间线粒体、肌膜下线粒体形态结构恢复;肌膜降解程度大幅度减轻(P<0.001),同时胞膜窖数量增加(P<0.05);PJPs数量显著增加(P<0.001)。(3)与4周训练后1周自然恢复组相比,4周训练后1周针刺恢复组PJPs结构域改变显著减轻:肌节长度基本恢复,结构恢复正常,肌膜下线粒体融合程度增加(P<0.001);胞膜窖数量减少(P<0.001);PJPs数量减少(P<0.001),基本恢复正常。以上结果提示:(1)过度离心训练造成PJPs数量显著减少,其结构域稳态改变,妨碍了运动适应能力;(2)恢复期PJPs数量过度增加,其结构域稳态改变恢复受到限制,妨碍了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3)针刺干预使PJPs数量基本恢复正常,进而通过调节PJPs结构域稳态,减轻过度使用性损伤症状。
- 孔梅张翔叶梅聆张学林
- 关键词:骨骼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