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作业疗法联合对侧控制型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
- 目的 观察作业疗法联合对侧控制型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于本科脑卒中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作业疗法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在患侧...
- 姚宏王玥王宏图
- 中医论治老年性痴呆探骊发微被引量:2
- 2016年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该病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代医学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对AD的发病原因提出了多种假说,迄今为止尚未研制出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对老年性痴呆已有明确记载,较西方医学早两千余年;中医对AD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多有契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较西医治疗方法灵活丰富,尤其在预防AD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等方面显示出突出优势。本文试从历代文献中梳理出中医对老年痴呆症认识的发萌、滥觞、继承、深致的过程,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溯源发微,为拓展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提供依据。
- 吴迪王玥
-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理论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起步异常定量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和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步态分析仪记录7米站立行走测验中迈步起始阶段参数,包括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前后向最大加速度、侧向最大加速度和首步执行期首步延时、首步摆动角度,以及行走过程中参数,包括步速、步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步态参数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长于对照者(Z=⁃4.853,P=0.000),前后向最大加速度小于对照者(Z=⁃5.253,P=0.000);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前后向最大加速度及二者联合预测早期帕金森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95%CI:0.885~1.000,P=0.000)、0.974(95%CI:0.936~1.000,P=0.000)、0.974(95%CI:0.936~1.000,P=0.000),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5%和77.30%、85%和95.50%、90%和90.10%,Youden指数为0.723、0.805、0.801,截断值为0.440 s、0.445 m/s2、0.540。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预期性姿势调整期在疾病早期即出现异常,相关步态参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辅助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早期筛查。
- 侯玮佳于洋吴璠王玥朱志中巫嘉陵
- 关键词:帕金森病步态分析ROC曲线
- Valpar训练系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讨Valpar训练系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4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加用Valpar训练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和第3部分(UPDRSⅢ)、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UPDRSⅡ、UPDRSⅢ、MMSE、HAMD、HAMA评分,PDQ-39综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t>2.864,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237,P<0.05)。结论 Valpar训练系统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能力,改善认知功能,缓解抑郁和焦虑,进而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崔立玲于洋王玥程元元陈荣杰巫嘉陵
- 关键词:帕金森病康复
-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进行诊治的4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训练,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LO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锻炼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BBS评分、LOS、TUGT、PDQ-39评分、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BBS、LOS、锻炼时间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TUGT、PDQ-39低于训练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指标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主动性。
- 程元元于洋梁思泉王玥朱志中吴璠巫嘉陵
- 关键词:帕金森病虚拟现实康复治疗
-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综合管理对其平衡障碍的作用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帕金森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综合管理下平衡障碍的改善。方法 以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经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人,女8人,年龄中位数为60.5岁,病程中位数9年,所有患者均为H&Y3期),术后患者综合管理包括DBS程控、药物调整、康复锻炼及心理辅导。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手术前(药物关期/开期)、术后开机(刺激关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开期)及术后6个月(刺激开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开期)、术后12个月(刺激开期/药物关期、刺激开期/药物开期)]对患者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生活质量(PDQ-39)、运动功能(MDS-UPDRSⅢ评分)及平衡功能(MDS-UPDRS 3.12、Berg Balance Scale BBS和稳定极限)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随访期间患者LEDD明显下降(P<0.05);随访期间患者PDQ-39评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Stim on/Med off状态下MDS-UPDRSⅢ较术前Med off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相同状态下MDS-UPDRSⅢ持续改善,12个月患者MDS-UPDRSⅢ评分呈最佳状态(P<0.05)。平衡相关评分(MDS-UPDRS,item 3.12及BBS)术后Stim on/Med off状态下较术前Med-off未见明显改善(P>0.05),但与术后6个月Stim on/Med off状态各项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Stim on/Med off状态各项评分持续改善(P<0.05)。患者术后Stim on/Med off状态稳定极限评估(目标获得百分比、躯干摆动角度标准差、时间)与术前Med off、术前Med on及术后Stim off/Med off明显改善(P<0.05)。结论 STN-DBS术后多学科综合管理有利于改善平衡功能。
- 李海涛于洋吴静超吴璠王玥梁思泉
-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心理治疗
- 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中轴症状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原发性帕金森病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及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常常出现姿势异常、平衡障碍及步态障碍等中轴症状。近年来PD治疗理念不断发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DBS对PD患者中轴症状的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PD中轴症状的复杂机制,DBS对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本文将总结近年来有关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患者中轴症状作用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对帕金森病中轴症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李海涛于洋王玥程元元杨贺超梁思泉
- 关键词:原发性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程控
- 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VA-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A-TIA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给予尼麦角林片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观察组在尼麦角林片基础上口服银丹心脑通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8周。治疗后进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查,比较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治疗前后比较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采用眩晕障碍调查表(DHI)中文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眩晕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治疗期间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显示,两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I降低(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4周时P<0.05,治疗8周时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两组病人依从性好,服药期间各有1例不良反应,反应均轻微,未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观察组无复发。结论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VA-TIA具有确切高效持久的临床疗效。
- 吴迪李伟王玥
- 关键词:银丹心脑通胶囊血液流变学
- 励-协夫曼运动治疗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励-协夫曼运动治疗(LSVT-BIG)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BIG疗法组和常规康复组各20例,分别给予8周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Ⅲ)、“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10m步行试验(10MWT)、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MDS-UPDRSⅢ总分减少(P<0.05),TUGT时间减少(P<0.05),10-MWT时间缩短(P<0.05),步长增加(P<0.05),PDQ-39评分减少(P<0.05);组间比较,BIG组10MWT步行时间、步长、MDS-UPDRSⅢ总分及PDQ-39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善更佳(P<0.05)。结论:LSVT-BIG疗法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功能和生活质量。
- 王玥于洋朱志中侯玮佳吴璠程元元巫嘉陵
-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疗法生活质量
- 远程网络支持性心理干预与康复治疗对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用非药物治疗方法降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加康复干预组,康复干预组以及对照组,经过6个月的干预,评价干预前后患者帕金森生活质量问卷(PDQ-39)及运动功能评分(UPDRS-Ⅲ)。结果经6个月干预治疗,三组△UPDRS-Ⅲ,△PDQ-39情感,△PDQ-39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加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症状,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情绪状态。
- 杨鹤超王玥陈荣杰于洋梁思泉
- 关键词:支持性心理治疗远程网络康复治疗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