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娟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电气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纳米
  • 2篇磁性
  • 1篇印迹聚合物
  • 1篇双相
  • 1篇双相钢
  • 1篇顺磁性
  • 1篇炭黑
  • 1篇炭黑复合材料
  • 1篇皮素
  • 1篇热塑性
  • 1篇槲皮素
  • 1篇吸波
  • 1篇吸波性能
  • 1篇冷轧
  • 1篇冷轧双相钢
  • 1篇纳米复合物
  • 1篇聚苯
  • 1篇聚苯胺
  • 1篇分子
  • 1篇分子印迹

机构

  • 4篇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张文娟
  • 2篇马应霞
  • 2篇杜雪岩
  • 1篇张志坚
  • 1篇喇培清
  • 1篇王茹娟
  • 1篇张龙
  • 1篇雷文娟
  • 1篇阮永欣
  • 1篇李向前
  • 1篇秋虎
  • 1篇郭亚军
  • 1篇邢丹

传媒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空结构聚苯胺/Fe3O4/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被引量:19
2016年
采用界面聚合和Pickering乳液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微米尺寸的中空聚苯胺/Fe3O4/炭黑微球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形貌、电磁性能和吸波性能.结果表明,中空聚苯胺/Fe3O4/炭黑微球的平均粒径约为2.0μm;在2-4 GHz范围内的磁损耗主要是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而在4-18 GHz范围内的磁损耗主要是涡流损耗;在2-18 GHz范围内,随着涂层厚度增加,反射损耗峰向低频方向移动,当涂层厚度增大到5.0mm时,反射损耗曲线出现2个反射损耗峰,分别位于C波段(4-8 GHz)和Ku波段(12-18 GHz),说明中空聚苯胺/Fe3O4/炭黑微球复合材料可作为特定频段的吸波材料.
郭亚军张龙后洁琼马泳波秋虎张文娟杜雪岩
关键词:FE3O4聚苯胺炭黑复合材料吸波性能
槲皮素磁性分子印记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被引量:5
2016年
以槲皮素(Qu)为模板分子、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H2O2-Vc为引发剂、KH570修饰的Fe3O4纳米颗粒为磁性载体,借助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能够对Qu进行特异性识别的槲皮素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Qu-MMIPs)。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Fe3O4磁性载体表面已成功包覆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与化学组成相同的磁性非印迹聚合物(Qu-MNIPs)相比,Qu-MMIPs对Qu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静态吸附平衡实验和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Qu-MMIPs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平衡解离常数分别为1.646×10-6 mol/L和6.387×10-6 mol/L,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041mg/g和29.923mg/g。
阮永欣马应霞王茹娟邢丹杜雪岩张文娟
关键词:槲皮素磁性纳米颗粒分子印迹聚合物
磁性Fe_3O_4/P(St-co-MMA)微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性能被引量:2
2016年
以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t-co-MMA))微球为载体,Fe Cl3·6H2O和Fe SO4·7H2O为前驱体,用反相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P(St-co-MMA)微纳米原位复合物。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以及氮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手段对Fe3O4/P(St-co-MMA)的形貌、结构、磁性能、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级Fe3O4已经成功地负载在微米级P(St-co-MMA)的表面。在制备的Fe3O4/P(St-co-MMA)微纳米复合物中有介孔,其平均孔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分别为15.41 nm、0.15953 cm3/g和32.82 m2/g。Fe3O4/P(St-co-MMA)微纳米复合物具有超顺磁性和较好的磁响应性,能满足固液相磁分离的要求。
雷文娟马应霞喇培清刘二燕李向前张文娟
关键词:超顺磁性
1200MPa级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及其热塑性被引量:7
2018年
在实验室分别采用C-Si-Mn-Cr-Nb系及C-Si-Mn-Nb系成分设计试制了1 200MPa级冷轧双相钢,并对其热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冷轧后连退板的抗拉强度分别达到了1 205 MPa、1 235 MPa,屈服强度分别为545 MPa、530 MPa,屈强比分别为0.45、0.43,伸长率分别为11.5%、10.5%,C-Si-Mn-Cr-Nb系成分设计的试验钢各项力学性能明显优于C-Si-Mn-Nb系试验钢。采用热模拟仪对试验钢的热塑性进行研究,发现1 200 MPa级冷轧双相钢在实验条件下,C-Si-Mn-Nb系试验钢出现第Ⅰ脆性区和第Ⅲ脆性区,而C-Si-Mn-Cr-Nb系试验钢仅出现第Ⅲ脆性区;C-Si-Mn-Nb系和C-Si-Mn-Cr-Nb系两种试验钢在600~1 100℃均出现热塑性降低,在750℃时降到这一区间的最低点,原因在于Nb(C,N)和AlN发生了沿奥氏体晶界析出。
唐兴昌张文娟王向飞张志坚
关键词:冷轧双相钢热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