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力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应力
  • 5篇抗震
  • 5篇混凝土框架
  • 4篇预应力
  • 4篇预应力混凝土
  • 4篇预应力混凝土...
  • 4篇强柱弱梁
  • 4篇抗震性
  • 4篇抗震性能
  • 3篇静力
  • 2篇弹塑性
  • 2篇弹塑性分析
  • 2篇易损性
  • 2篇易损性分析
  • 2篇预应力度
  • 2篇塑性分析
  • 2篇结构抗震
  • 2篇结构抗震性能
  • 2篇静力弹塑性
  • 2篇静力弹塑性分...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柳州铁道职业...
  • 1篇成都基准方中...

作者

  • 6篇杨力
  • 5篇张耀庭
  • 4篇张江
  • 1篇杨美玲
  • 1篇何江斌
  • 1篇陈国升

传媒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工程力学
  • 1篇公路工程
  • 1篇第24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桩与土的空间作用效应,使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与单桩承载性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和三维数值计算,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中,3.5 m管桩的桩土应力比在2到3之间,而5.5 m管桩的桩土应力比在6到8之间;随着桩数的增加,四桩复合地基变形沉降值要大于等同条件下单桩复合地基的变形沉降值;长短桩群桩效应系数为0.616,长短桩复合地基可以弱化群桩效应;随着桩数和桩长的增加,桩土应力比随之增大。受刚性基础下的影响,复合地基中长桩的桩土应力比相对较大,降低了桩间土体受到的荷载值,从而使复合地基整体变形沉降值较小。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陈国升杨美玲何江斌杨力
关键词: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应力比数值模拟
RC框架结构基于构件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首先根据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结果,探讨王东升的修正Park-Ang模型的适用性;然后基于构件层次的结构损伤指标为地震需求参数,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并结合基于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分析结果,探讨了结构基于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王东升提出的修正Park-Ang模型考虑了加载路径的影响,能较准确地反映首次超越破坏后累积损伤的发展过程,且总体上判别试件损伤状态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基于损伤的IDA能较好地反映整体结构及局部的损伤发展过程、结构的失效破坏机制,能准确地判别结构的薄弱环节,但结构损伤指标会产生超出1.0的情况,不能很好地体现损伤指标原始定义的基本含义;相较结构基于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基于结构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结构的响应与自身的能力,更全面地评估了结构的性能水准,能预测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各性能状态的失效概率.
张耀庭杜晓菊杨力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增量动力分析易损性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特殊性,本文以8度区(0.2g)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分别以梁端地震组合弯矩和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设计8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OpenSees中建立其基于纤维梁柱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研究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底层柱端出铰严重,提高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屈服机制;04规程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偏小,规程修订时应给予适当提高,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2.0;本文建议二级PC框架按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其取值为1.4.
张耀庭杨力张江
关键词:强柱弱梁抗震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框架PUSHOVER分析屈服机制
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依据我国规范设计4榀不同预应力度、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Open Sees分析软件,采用纤维梁、柱单元对其进行数值建模,对一榀单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数值建模方法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对4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最后,对按我国规范设计的抗震等级为二级的PC框架结构,在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时,预应力梁中非预应力筋用量的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非预应力筋用量偏多,在大震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模式,底层柱底塑性铰出现过早;适当提高梁端截面的预应力度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构的屈服机制,增大结构的整体位移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因此,建议在进行相关规范修订时,适当减少非预应力筋配筋、提高框架梁的预应力度限值,如按04规程设计的二级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预应力度限值可提高至0.8。
张耀庭张江杨力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预应力度抗震性能静力弹塑性分析强柱弱梁
PC框架结构基于易损性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研究和震害均表明,按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当前指导我国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04规程是以01抗震规范为基础编制的,滞后于10抗震规范,因而,有必要进行P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首先,考虑进行PC框架设计时其梁中受力钢筋预先确定的特点,提出均采用抗震等级为一级的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的方法,即:依据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来调整其柱端弯矩的方法;其次,针对与新方法匹配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合理取值问题,依据04规程设计了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4个多层PC框架,并在OpenSees平台上对其建立非线性分析模型,建模时以框架能形成"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为目标,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除框架底层柱下端外其他柱截面的纵筋均不屈服的梁铰机制,对每个框架分别输入35条地震波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并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需求值进行统计,结果表明:PC框架结构边节点和中节点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在抗震等级为三级时可分别取1.05、1.0,二级时分别取1.25、1.15,一级时分别取1.3、1.2;最后,按新方法对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两个PC框架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其进行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实用性。
张耀庭杨力张江张诚诚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抗震性能评估易损性分析
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预应力度对预应力结构的使用性能、承载能力及破坏特征等均产生直接影响。为研究预应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依据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JGJ 140—2004)设计了5榀不同预应力度、抗震...
张江张耀庭杨力
关键词:预应力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静力弹塑性分析强柱弱梁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