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洲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转移瘤
  • 4篇VX2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数字减影
  • 3篇数字减影血管...
  • 3篇栓塞
  • 3篇减影血管造影
  • 3篇肝转移
  • 3篇肝转移瘤
  • 2篇乳腺
  • 2篇栓塞治疗
  • 2篇肝脏
  • 2篇成像
  • 1篇碘化
  • 1篇碘化油
  • 1篇碘油
  • 1篇心脏

机构

  • 10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李亚洲
  • 7篇吴勇超
  • 6篇武中林
  • 5篇荣小翠
  • 5篇李智岗
  • 3篇杨东强
  • 3篇史博
  • 2篇郝晓光
  • 2篇赵阳
  • 1篇杨光
  • 1篇赵俊京
  • 1篇王光大
  • 1篇殷风华
  • 1篇刘亮
  • 1篇王永中
  • 1篇吴建华

传媒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第八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梯度逐级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梯度逐级球囊扩张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总结提升扩张效果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69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在DSA引导下行梯度逐级球囊扩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扩张前后吻合口的大小,评估吞咽困难分级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DSA引导下梯度逐级球囊扩张能有效改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患者手术方式与吻合口扩张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球囊扩张与食管癌手术间隔12周以内的扩张效果优于间隔12周以上的(P <0.05);前两次球囊扩张时间间隔2周以内的效果好于间隔2周以上(P <0.05);扩张2次以上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仅扩张2次的(P <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DSA引导下的梯度逐级球囊扩张治疗优势明显,术中可通过梯度压力法进行渐进性扩张,选择最合适的扩张终点,手术后12周以内进行球囊扩张和间隔2周以内进行第二次球囊扩张均可提高吻合口的扩张效果,适当增加扩张的次数,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
杨东强李亚洲杨光时萍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球囊扩张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
海藻酸钠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比海藻酸钠(KMG)微球与碘化油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效果,分析KMG微球栓塞治疗肿瘤的安全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VX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1×107/ml)1 ml接种新西兰大白兔脾脏,制作兔肝转移瘤模型。50只成功建模的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n=20)以KMG微球栓塞肝固有动脉,B组(n=20)于以碘化油栓塞肝固有动脉,C组(n=10)未作栓塞。A、B组接种瘤株后15 d作DSA造影及栓塞治疗。分别观察各组模型兔子生存时间(接种VX2瘤株至死亡),栓塞前、栓塞后7 d及栓塞后14 d测定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值,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检测瘤灶边缘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兔模型死亡后取肝脏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坏死情况。结果 A组KMG微球栓塞剂平均用量为(0.15±0.03)g,B组碘化油栓塞剂平均用量为(1.3±0.4)ml,均无栓塞剂反流。栓塞后7 d、14 d血清ALT、AST值,A、B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C组变化不明显;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P=0.0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栓塞后7 d CT灌注扫描显示,A组BV、BF、HAF值明显低于B组(P=0.003,P=0.002,P<0.000 1)。兔模型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46.28±2.85)d、B组(43.92±2.17)d、C组(33.44±1.86)d,A、B两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01,P=0.004)。A、B两组组织病理HE染色显示,癌巢中央可见大片坏死,坏死区中残存瘤细胞核明显固缩。结论 KMG微球作为肿瘤栓塞剂安全有效、可行。KMG微球栓塞治疗兔VX2肝转移瘤效果优于碘化油。
史博杨东强郝晓光平勇李亚洲李智岗
关键词:海藻酸钠微球碘化油
MRI对于乳腺X线摄影BI-RADS 4~5类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MRI对于X线摄影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5类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 4~5类微钙化病变且行乳腺MRI检查的118例女性病人(共119个病灶),年龄27~66岁,平均(46.6±9.3)岁。参照BI-RADS标准,对乳腺X线摄影和MR影像进行BI-RADS分类。在MR DWI的ADC图上测量病灶的ADC值,X线摄影、MRI与病理分别测量病灶大小。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别比较良恶性病变微钙化形态、分布及ADC值的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X线摄影、MRI与病理测量病灶大小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X线摄影和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价值(NPV)。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采用Z检验比较X线摄影和MRI诊断微钙化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法评价X线摄影、MRI与病理测量乳腺癌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119个病灶中,良性病灶46个,恶性病灶73个。良恶性病变微钙化形态、分布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X线摄影和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NPV分别为84.93%、32.61%、64.71%、66.67%、57.59%和95.89%、71.74%、86.55%、84.34%、91.67%,MRI的AUC大于X线摄影(P<0.05)。X线摄影、MRI测得的肿瘤大小均大于病理测量结果(均P<0.05)。X线摄影、MRI与病理测量肿瘤大小均具有中度相关性(rs分别为0.602、0.603,均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与病理结果比较,X线摄影、MRI均高估肿瘤大小,一致性欠佳。结论乳腺MRI对X线摄影BI-RADS 4~5类微钙化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与病理学结果比较,MRI与X线摄影均高估肿瘤大小。
荣小翠康一鹤殷风华武中林吴勇超李亚洲
关键词:乳腺癌微钙化磁共振成像乳腺X线摄影
锥形束CT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CRLM的介入治疗提供有效信息。方法选取CRLM患者50例,行腹部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检查共检出146个转移瘤。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二维血管造影,观察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染色表现、数目及部位,后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增强扫描,观察LM染色情况、数目及部位。结合两者表现,进行超选择碘油栓塞,栓塞完成后再次行CBCT平扫,观察LM栓塞程度。结果50例患者常规DSA造影下可见97个CRLM,血管造影表现为动脉中早期肿瘤周边环形染色,中心区域无染色,动脉晚期环形染色变淡,正常肝实质期充盈缺损影显影清晰。24个为中等血供,73个为乏血供,未见富血供的CRLM。CBCT增强扫描共检出142个LM,比DSA血管造影多检出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在CB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肿瘤周边强化,而中心区域无强化,与CT或MRI影像学表现一致。50例患者栓塞后行CBCT平扫,142个转移瘤清晰的显示肝转移瘤栓塞程度,其中107个转移瘤与CBCT增强扫描及术前影像学强化范围沉积一致,35个转移瘤与双期扫描强化范围较差,予以二次栓塞,再次行CBCT平扫显示肝转移瘤沉积范围与强化范围一致。结论对于CRLM患者行TACE治疗时,在DSA二维血管造影后行CBCT增强扫描,能有效地发现二维血管造影中漏诊的转移瘤;同时在CRLM栓塞完成后行CBCT平扫,能准确、即时地判断碘油沉积情况,提高CRLM的TACE疗效,CBCT技术在CRLM中可起到指导性作用。
吴勇超武中林荣小翠李亚洲康一鹤李智岗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经脾种植VX2瘤株悬液建立兔肝转移瘤模型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经脾种植VX2瘤株构建肝转移瘤(LM)模型的可行性及能否成为LM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VX2瘤株悬液。经左上腹切口将脾脏牵拉出腹腔,用1mL注射器将瘤株悬液注入脾脏,注射后将脾脏纳入腹腔,逐层缝合。2周后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观察LM模型肝内影像学表现。将兔处死行大体解剖,观察LM在肝内分布。对LM脱水、固定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其镜下表现。结果40只兔VX2肝转移瘤模型成功种植37只,种植成功率为92.5%。1只兔种植中麻醉死亡,1只未种植成功,1只CT增强扫描时死亡。37只兔上腹部增强CT扫描显示肝内转移瘤强化,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未见强化,与临床上常见消化道LM增强CT表现一致;大体解剖显示肝内各叶有大小不等多发LM,分布无明显特点,与临床上肿瘤经门静脉途径转移至肝脏的特点一致;镜下见LM中心区为坏死细胞,外周区表现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等。结论经脾种植VX2瘤株悬液可成功建立兔LM模型,脾脏转移至肝脏的转移瘤更符合临床上消化道肿瘤经门静脉途径转移至肝脏模式。该模型值得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推广。
吴勇超李智岗史博荣小翠李亚洲夏青青武中林
关键词:脾脏门静脉
X线摄影对微钙化型乳腺癌病变范围的评估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X线摄影对微钙化型乳腺癌病变范围测量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X线摄影检查表现为单纯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X线测量值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X线测量值≤2 cm)和B组(X线测量值>2 cm)。分析X线摄影与病理测量病变范围的相关性和影响X线摄影测量准确性的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X线摄影与病理所测病变范围呈中度相关(rho=0.478,P<0.001)。X线摄影准确评估病变范围82例(49.1%)、高估病变77例(46.1%)、低估病变8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X线测量值是X线摄影测量微钙化型乳腺癌病变范围准确性的独立预测因素(OR=16.69,95%CI 4.55~61.28,P<0.001)。结论X线摄影易高估微钙化型乳腺癌病变范围,其评估准确性与X线测量值相关。
荣小翠康一鹤吴勇超武中林赵俊京李亚洲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X线摄影术钙质沉着症
葡聚糖微球与碘油介入栓塞兔VX2肝移植瘤的对比研究
<正>目的通过建立兔VX2肝移植瘤动物模型,使用葡聚糖微球和碘化油栓塞剂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兔子的生存时间、肝功能及CT灌注值变化。探讨葡聚糖微球和碘化油两种栓塞物质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并结合临床对葡聚糖...
杨东强李智岗李亚洲
关键词:肝移植瘤葡聚糖微球介入栓塞治疗
文献传递
兔VX2肝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兔肝转移瘤模型血供来源及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于脾脏种植VX2肿瘤细胞悬液1 ml,浓度1×107/ml。瘤株接种后第14天作CT灌注扫描,第15天作DSA造影,分别观察肝转移瘤数目及大小,测定CT灌注成像转移瘤中心区域、转移瘤边缘及瘤周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镜下观察转移瘤病理切片。结果 38只兔完成CT灌注扫描、DSA。CT发现6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2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1.2-2.1 cm,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显示1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7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0.9-2.3 cm,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18只兔(47.37%)经DSA发现的肝转移瘤数明显多于CT,DSA发现而CT未发现的肝转移瘤大小为0.9-1.3 cm。DSA和CT分别显示37只兔(97.37%)和32只兔(84.21%)有多发肝转移瘤(P〈0.01)。CT灌注扫描显示肝转移瘤边缘及中心区域BV值及BF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转移瘤边缘高于中心区域(P〈0.01);转移瘤边缘HAP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VP值低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0.01)。低倍镜下病理观察显示转移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坏死细胞排列松散,呈嗜碱性红染;外周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织边界欠清,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10×40倍镜下观察转移瘤中心坏死区为大量无核的坏死细胞,少量瘤细胞无胞质,仅可见浓染细胞核;外周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可见丰富血窦。结论 DSA检出较小肝转移瘤优于CT,肝转移瘤主要供血来源于肝动脉,肝转移瘤中心区域主要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外周主要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和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如此病理结构决定了肝转移瘤CT增强扫描以环形强�
史博李智岗李亚洲王永中平勇吴勇超郝晓光
关键词:VX2肿瘤CT灌注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兔VX2肝脏转移瘤血供来源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CT灌注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病理组织结构染色分析兔肝脏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血供来源,为LM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将兔间变表皮鳞癌瘤株(VX2)种植于脾脏,通过脾脏形成LM,两周后行CT平扫,确认兔LM形成后行CT灌注扫描,分析兔LM灌注参数;DSA下行直接肝动脉及间接门静脉造影,分析兔LM的血供;分离荷瘤兔LM行HE染色,分析兔LM组织结构构成。结果兔LM的CT灌注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环形强化区的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index,HPI)、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动脉供血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总血量(blood volume,BV)、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明显大于癌旁正常肝组织(t=5.189、5.836、6.446、6.587、5.457,P<0.05),门静脉灌注指数(portal venous perfusion index,PPI)、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明显小于癌旁正常肝组织(t=-6.092、-2.2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兔LM的DSA直接肝动脉造影表现为环形染色,瘤组织中心无或有轻微染色,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肿瘤区域为环形缺损,未见瘤内供血征象。兔LM的HE染色表现为中心区域有大量坏死的肿瘤细胞,周围为正常的肿瘤细胞、纤维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结论兔LM中心由大量坏死的肿瘤细胞,CT灌注或DSA表现为中心区域无强化或染色,LM周围由生长活跃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构成,CT灌注或DSA表现为周边的环形强化或环形染色,LM病理表现与CT灌注及DSA表现一致,肝动脉参与LM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王光大吴勇超李亚洲刘亮赵阳吴建华武中林
关键词:肿瘤转移血液供给
甘草酸制剂对阿霉素所致小鼠心脏及肝脏损伤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甘草酸制剂对阿霉素(ADM)所致小鼠心脏、肝脏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DM组、异甘草酸镁(MgIG)组,每组20只。MgIG组给予MgIG(40 mg/kg)腹腔注射,连续10日;第8日下午MgIG组、ADM组给予ADM(30 mg/kg)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第10日下午股动脉采血,离心后取血清,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AST、ALT水平,利用试剂盒计算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取心脏、肝脏组织进行Bax、Bcl-2、Caspase-3、NF-κB p65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及凋亡细胞的TUNEL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M组小鼠血清CK、CK-MB、LDH、AST、ALT、MDA水平升高(P<0.01),SOD、GSH-Px水平降低(P<0.01),心脏、肝脏组织中Bax/Bcl-2、Caspase-3、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P<0.01),小鼠心脏、肝脏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与ADM组比较,MgIG组小鼠血清CK、CK-MB、LDH、AST、ALT、MDA水平降低(P<0.01),SOD、GSH-Px水平升高(P<0.01),心脏、肝脏组织中Bax/Bcl-2、Caspase-3、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P<0.01),小鼠心脏、肝脏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结论甘草酸制剂对ADM所致小鼠心脏、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可能与增强心肌及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凋亡有关。
吴勇超荣小翠李亚洲赵阳胡彬武中林
关键词:甘草酸制剂阿霉素心脏损伤肝脏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