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祖培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闪
  • 3篇电荷结构
  • 3篇雷暴
  • 2篇正地闪
  • 2篇飑线
  • 2篇飑线过程
  • 2篇雷暴单体
  • 2篇雷达
  • 2篇雷达回波
  • 2篇回波
  • 1篇地闪活动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凝物
  • 1篇起电机制
  • 1篇气流
  • 1篇强雷暴
  • 1篇下沉气流
  • 1篇降水
  • 1篇层结
  • 1篇大气层

机构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作者

  • 5篇刘祖培
  • 4篇郭凤霞
  • 4篇鲍敏
  • 4篇李雅雯
  • 2篇王昊亮
  • 2篇石海峰
  • 1篇李扬
  • 1篇吴鑫

传媒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华东地区两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
飑线系统的触发背景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和环境性差异,不同飑线系统中的地闪活动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也有很大区别,本文利用天气系统配置分析图、温度对数压力图讨论了两次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和大气层结特征;利用全国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两次...
刘祖培
关键词:飑线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雷达回波
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和正地闪之间的关系
2017年
为了验证雷暴单体中是否会由于降水退屏蔽作用导致正地闪的发生,建立了典型的雷暴云三极性电荷结构模型,利用现有的闪电放电参数化方案,通过改变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高度和电荷密度进行的对比试验,对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和正地闪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单体中发生降水时,引起的雷暴云中负和下正电荷区高度下降以及电荷密度的减小会使雷暴云中电场和电势的分布发生变化。当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高度降低时,模拟域内最大电场强度降低,最大电场强度处电势增大,最大电场强度处和地面之间电势差增大,使正先导更容易发展到地面形成正地闪。当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电荷密度减小时,模拟域内最大电场强度降低,最大电场强度处电势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在电势增大过程中最大电场强度处和地面之间电势差增大,正先导也更容易发展到地面形成正地闪。因此,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对正地闪的发生是有利的。
石海峰郭凤霞王昊亮陆干沂刘祖培鲍敏李雅雯
关键词:雷暴电荷结构降水正地闪
强雷暴中正地闪发生的条件被引量:17
2016年
为了进一步认识强雷暴中正地闪偏多的原因,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模拟一次强雷暴过程,讨论了正地闪频发需要的条件.结果表明,云闪的发生需要较强的上升气流,而正地闪的发生不仅需要更强的上升气流,还需要云低层存在强的下沉气流,即正地闪发生在强雷暴云成熟阶段后期,对应固态降水强度最大时段.此时,云内主上升气流区内的各电荷区被强上升气流抬升,短暂地呈现反三极性结构,非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使大量的霰粒子带正电荷,形成了中部电荷密度较大、范围较深厚的正电荷区.而下沉气流区比上升气流区电荷结构更复杂,呈正、负交替的多层结构.由于雷暴云上部负电荷区中部分带负电荷的霰和雹粒子被下沉气流输送到低层,及低层区域感应起电机制的共同作用,使上升气流区外围的对流降水区中的霰和雹粒带上负电荷,在近地面形成一个较强的、范围较大的负电荷区.强雷暴云中下部存在的这个偶极性电荷结构为正地闪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地闪发生阶段对应着上升气流、雹粒子体积和总闪的快速增强阶段.因此,强雷暴中正地闪的发生可作为雷暴强度及冰雹形成的一个指示因子.
郭凤霞陆干沂吴鑫王昊亮刘祖培鲍敏李雅雯
关键词:强雷暴正地闪电荷结构
雷暴单体的对流强度对电荷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改变中心扰动位温,设置敏感性试验组,分析探讨雷暴单体对流强度对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雷暴单体对流强度随着扰动位温的增加而增加。对流强度不同,其空间电荷结构也明显不同,但始终存在底部次正电荷区。当对流较弱时,雷暴电荷结构简单,只有主负电荷区和次正电荷区,无主正电荷区。在中等强度的对流雷暴中,雷暴内基本呈正常三极性电荷结构,且主负电荷区有上、下两个明显的电荷中心,上部中心的电荷密度更大。在强雷暴单体中,除了正常的三极性结构以外,次正电荷区以下出现了小范围弱的负电荷区,云顶出现了负屏蔽层,从下到上呈现出正负交替的五层,是电荷结构最复杂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云上部的正电荷区持续时间较长,电荷密度较大,增强了对周围大气中自由离子的吸引,自由离子被吸引到云边界附着到粒子上,在云顶形成了负屏蔽电荷层。同时,由于对流强,霰粒子可以得到更快的增长,固态降水增强,下沉气流中的霰通过与云滴的感应碰撞形成了云底部短时的弱负电荷区。
郭凤霞李雅雯鲍敏刘祖培黄兆楚王曼菲
关键词:雷暴单体电荷结构起电机制水凝物
华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为深入了解飑线的触发机制和其地闪活动演变特征,本文利用全国地闪定位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分析了发生在安徽和江苏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地闪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飑线的发生依赖于"下湿上干"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低层的辐射逆温层加剧了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槽前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和热量,同时低涡和切变线提供动力条件。此次飑线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一般集中于45~55 d BZ的强回波区,而正地闪更容易发生于强对流中心外围30~45 d BZ的次强回波区内,负地闪和正地闪的频数演变特征在飑线成熟阶段基本一致,但正地闪在对流云体减弱时却显得相对活跃。地闪活动集中于回波顶高8~14 km且40 d BZ回波顶高突破了0℃层结高度尤其是突破了-10℃的区域。随着对流系统的减弱负地闪的发生位置更加趋近于强回波中心,而正地闪主要分布于回波单体之间的过渡区,对单体的对流强度要求较负地闪要低。
郭凤霞刘祖培鲍敏李雅雯石海峰李扬
关键词:飑线地闪大气层结雷达回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