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庆

作品数:9 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盆底
  • 5篇盆底肌
  • 5篇产后
  • 4篇老年女性
  • 3篇女性
  • 3篇盆底功能
  • 3篇盆底肌力
  • 3篇肌电
  • 3篇肌力
  • 3篇骨盆
  • 3篇骨盆底
  • 2篇电刺激
  • 2篇中老年
  • 2篇中老年女性
  • 2篇神经肌
  • 2篇神经肌肉
  • 2篇神经肌肉电刺...
  • 2篇生活质量
  • 2篇盆底功能障碍
  • 2篇会阴

机构

  • 9篇北京医院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冯庆
  • 7篇李旻
  • 5篇王少为
  • 5篇吕爱明
  • 5篇邓文慧
  • 4篇吕秋波
  • 3篇魏风华
  • 1篇赵学英
  • 1篇周丹
  • 1篇马琳琳
  • 1篇石婧

传媒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病案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生物反馈法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生物反馈疗法(BF)对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分别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60岁及以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7例,采用自愿选择入组方法分成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53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治疗组34例。经阴道表面肌电位治疗组有3例患者中途退出治疗,最终完成治疗者为31例。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肌纤维肌力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和舒适度评价。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会阴BF组患者漏尿量(4.65±2.33)g、评估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ⅡQ-7)评分(4.34±2.66)分,较治疗前(11.02±4.85)g、(7.96±5.11)分显著改善(t=8.62、4.58,均P<0.001);阴道BF组患者漏尿量(3.85±1.89)g、ⅡQ-7评分(3.81±1.23)分,较治疗前(12.43±3.96)g、(8.29±5.01)分显著改善(t=10.89、4.84,均P<0.001)。两组患者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通过治疗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会阴BF组:(3.93±2.77)级比(2.98±2.10)级,阴道BF组:(4.51±3.38)级比(3.07±2.02)级,t=1.99、2.04,P=0.056、0.05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漏尿量、盆底肌力分级和Ⅱ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会阴BF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1.13%(43/53),与阴道BF组有效率为83.87%(26/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0);但阴道BF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34、20.59%)显著高于会阴BF组(1/53、1.89%)(χ^2=8.68,P=0.003),治疗中的舒适度(VAS)评分(8.11±2.93)分也显著低于经会阴治疗组(9.88±2.48)分(t=2.95,P=0.004)。经阴道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或不适、阴道出血和阴道分泌物增多。结论经会阴表面肌电位的生物反馈方法在治疗老年�
李旻吴晓梅吕秋波改天姿冯庆吕爱明邓文慧
关键词:物理疗法生活质量
盆底肌电生理和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产后半年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3
2021年
目的应用盆底肌表面肌电位(sEMG)和生活质量影响量表评价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产后半年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sEMG与尿失禁影响量表(IIQ-7) 、盆底疾病影响量表(PFIQ-7)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盆底功能筛查、并经阴道分娩的1 25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时是否接受会阴侧切术分为会阴侧切组(n=676)和非会阴侧切组(n=574)。产后随访6个月,分别测量两组产妇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sEMG值和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且比较这两种盆底肌功能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17.7±5.3)、(29.6±8.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4.8±7.4)、(22.2±8.9)μV。非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20.0±7.9)、(35.4±10.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7.8±9.0)、(27.5±8.9)μV。同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在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会阴侧切组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显著低于非会阴侧切组(均P<0.01)。与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的IIQ-7评分和PFIQ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在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时,两组产妇之间的IIQ-7评分和PFIQ-7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电位与IIQ-7和PFIQ-7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相关性随产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在产后半年内对初产妇盆底肌收缩电生理功能有持续的不良影响。盆底肌sEMG值与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盆底肌sEMG可以作为产后盆底功能随访的候选评估方法。
李旻董旭东吕爱明冯庆改天姿王少为
关键词:产后期骨盆底肌电描记术会阴侧切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被引量:52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接受DRAM治疗的产后2-12个月女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NMES(⑴30Hz,200us,8s⑵75Hz,300u,7s,⑶4Hz,300us,11s⑷3Hz,150us,5s,循环30min)方案治疗;B组接受NMES(80Hz,200us,30min)方案治疗,两组均一周治疗3次,共8次。治疗前后评估患者腹直肌间距。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79例患者完成治疗(A组40例,B组39例)。⑴两组患者治疗后IRD均显著减少(P<0.05)⑵A组比B组患者的治疗后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结论 NMES治疗产后女性DRAM治疗效果明确,且A组NMES方案比B组方案治疗更有效。
吕爱明改天姿冯庆邓文慧李旻赵学英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
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盆底肌力检测特点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分析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盆底肌收缩力特点,探讨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老年患者,其中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UI组)、轻度盆底器官脱垂(POP组)及体检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60例、65例和60例,以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和压力反馈法进行盆底肌力评估。结果sUI组、POP组体质指数(BMI)、平均分娩次数、分娩最大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F=5.29、6.27、5.26,P=0.007、0.003、0.008);而SUI组、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0.554、0.578)。SUI组的快速收缩压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均P〈0.01);POP组的持续收缩压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SUI组和对照组(均P〈0.01)。结论PFD的发生可能与BMI、阴道分娩率、平均分娩次数、分娩最大新生儿体重及腹压增高史等因素有关;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S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周丹马琳琳邓文慧冯庆
关键词:骨盆底肌力
中老年女性绝经期前后盆底功能状况初步调查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了解绝经前后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综合状况,为提高老年女性生活质量以及围绝经期盆底预防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北京医院接受常规妇科体检的45~60岁女性,共123例,以绝经状态分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ICIQ)、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盆腔脏器脱垂量化分期(POP-Q),以及盆底肌电检测综合评价受试者盆底功能状况。结果①绝经后组PFDI-20与PISQ-12评分明显高于绝经前组(P<0.05),而两组ICIQ与OABss问卷评分无统计学差异;②绝经后组盆底Ⅰ类肌纤维平均肌电位、Ⅱ肌纤维最大肌电位均明显低于绝经前组(P<0.05)。结论绝经后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较绝经前显著下降,并影响女性老年生活质量,需要制订必要的干预和治疗办法,早期发现,早期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吕爱明冯庆改天姿邓文慧王少为
关键词:盆底功能生活质量绝经后
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早期干预治疗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肉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接受经阴道NMES治疗的产后1~6个月女性患者91例,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NMES方案分为两组。A组接受NMES(20Hz,450us,R=T,30min)方案治疗;B组接受NMES(10Hz,200us,R=0,30min)方案治疗,两组均一周治疗2次,共治疗4次。后续两组患者每次除继续各组NMES方案治疗20分钟以后,均再接受盆底Ⅰ类肌电图生物反馈训练10分钟,每周2次,共6次。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电位。A组34例、B组48例患者完成治疗评估。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电位均显著提高(P<0.05);②A组比B组患者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平均肌电位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 NMES对于产后女性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明确,且A组NMES方案比B组更能有效提高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
吕爱明李旻邓文慧改天姿冯庆王少为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肉肌电位
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影响,为再生产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分别对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北京医院在产后42~60 d自愿接受产后盆底功能筛查的1 523例初产妇和294例再生产妇女进行分析,研究再生产妇女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受损的影响因素。结果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3级)发生率分别为63.60%(187/294)、24.83%(73/29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次生产间隔时间≤3年(OR=2.16,95%CI 1.21~3.86)、孕前体质量指数(BMI)〈18.5(OR=3.04,95%CI 1.10~9.30)和BMI≥28 (OR=3.04,95%CI 1.10~9.30)显著增加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受损的风险;同〈38周相比,当2次分娩孕周≥40周时,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Ⅱ类肌纤维受损的风险升高(OR=2.79,95%CI 1.156~6.76);同剖宫产相比,经阴道分娩的再生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受损风险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再生产妇女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多种因素有关。再生产妇应加强孕前及围产期宣教,产后尽早开展盆底筛查和康复,以期减少PFD的远期发生。
李旻石婧吕秋波魏风华改天姿冯庆
关键词:产后期产次骨盆底盆腔脏器脱垂分娩
418例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探讨了不同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影响,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对2015年4月~2015年11月...
李旻王少为魏风华吕秋波冯庆
关键词:发病因素筛查工作围产期管理
418例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的影响,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对2015年4月~11月本院收治的产后42~60天内的418例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分析不同因素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所有产妇中盆底肌力异常(≤3级)发生率为59.6%(249例)。多因素分析可知,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及产钳均显著增加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受损的风险;与孕期体重增加〈10kg的产妇相比,体重增加≥20kg的产妇产后盆底肌损伤的风险显著升高;与新生儿体重〈3000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体重≥3500g时,产后盆底肌力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与孕周〈37周相比,孕周≥41周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损伤的风险显著升高,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率高,盆底肌损伤与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孕期体重和新生儿体重等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围产期盆底知识宣教和管理,做到早期防治,以减少远期PFD的发生。
李旻王少为魏风华吕秋波冯庆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分娩产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