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英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愈合
  • 3篇创面
  • 2篇细胞分化
  • 2篇细胞治疗
  • 2篇分化
  • 2篇创面修复
  • 2篇创面愈合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肌微血管
  • 1篇心肌微血管内...
  • 1篇血管

机构

  • 8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省中医医...
  • 1篇塔夫茨大学

作者

  • 8篇解英
  • 6篇汪虹
  • 3篇王宽
  • 3篇赵阳
  • 2篇冷崇燕
  • 2篇李冉
  • 2篇彭颖
  • 1篇杜义斌
  • 1篇曹文德
  • 1篇李冰
  • 1篇邢正江
  • 1篇陈斌
  • 1篇刘茜
  • 1篇李武全
  • 1篇赵义
  • 1篇张伟

传媒

  • 3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7
  • 4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与体外CMECs缺氧模型-观察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与体外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氧模型,通过其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变化,探讨冠脉微循环的微血管生成基础。方法应用1/3结扎冠脉前降支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利用HE、Masson染色、透射电镜分别检测心肌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采用低氧培养箱建立大鼠CMECs时间梯度缺氧模型(缺氧时间分别设置为0 h,4 h,8 h,12 h,24 h,48 h,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CMECs形态特征及生长特点,CCK-8法测定增殖率,计数法测定存活率。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以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表达水平。结果在冠脉结扎72 h后,HE和MASSON染色提示成功建立大鼠心肌缺血缺氧模型;透射电镜发现细胞超微结构存在缺血缺氧性改变。CMECs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随缺氧时间延长,48 h后增殖速率显著下降(P=0.0426);24 h后存活率显著下降(72.8%)。长期缺氧导致IL-1β(24~72 h,P分别=0.0007,0.0007,0.001)、IL-6(24~72 h,P分别=0.0015,0.0005,0.0007)和TNF-α(24~72 h,P分别=0.0015,0.0063,0.0008)释放水平显著高于短期缺氧IL-1β(4~12 h,P=0.007,0.0034,0.0009)、IL-6(4~12 h,P分别=0.0026,0.0013,0.0045)和TNF-α(12 h,P=0.0087)释放水平。血管生成因子VEGF在缺氧8 h后表达开始升高(P<0.0001),在12~24 h(P均<0.0001)下降后随即迅速升高(P<0.01);Ang-2的表达自4~12 h起表达降低(P<0.05),自24 h起逐渐增高(P<0.01)。结论不同缺血缺氧时间心肌组织和CMECs出现的生物学变化各异,炎症反应在早期即开始出现,血管生成反应在晚期出现。有助于阐明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关键细胞及分子机制。
贾政邢正江刘茜杜义斌李冰解英赵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缺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冠脉微循环血管生成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创面愈合被引量:15
2016年
由于慢性创面对人们健康水平影响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全球卫生保健的重要问题之一,所引起的社会医疗负担也日益加大,慢性创面的预防治疗已引起相关领域的关注;笔者通过对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影响慢性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及可能的预防治疗策略进行文献综述,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该领域的认识,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王宽解英汪虹陈斌
关键词:生物膜慢性创面创面修复
蛋白质组学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7年
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scars)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它是一种为人类所特有,真皮组织异常过度增生的纤维化病变(fibrotic disease),主要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异常增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沉积及胶原蛋白合成、降解失衡为特征。
彭颖陈斌汪虹解英赵阳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蛋白质组学胶原蛋白合成增生性瘢痕纤维化病变细胞外基质
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衍生物制备组织工程真皮支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理想的皮肤替代物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需要解决的难题,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关键是种子细胞赖以生存的支架,其中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衍生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制备支架。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衍生物是可从生物体内提取或从自然环境中直接得到的一类生物大分子,抗原性较弱,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且可诱导、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同时应用其制作的支架具备利于种子细胞增殖、迁移的三维立体结构及适合种子细胞大小的孔隙;另其来源丰富、造价低廉,在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性等方面也显著优于人工合成材料。
李冉汪虹冷崇燕王宽解英
关键词:皮肤天然高分子材料衍生物真皮支架
循环成纤维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龄化进程加速,由糖尿病、感染、溃疡等引起的创面发病率持续上升,创面治疗及护理费用持续增长,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也加重患者经济及社会医疗资源负担。创面修复成为研究热点与攻克难点。过去认为Fh在创面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一种兼具造血细胞与间质细胞特点的新型细胞——循环Fb(cFb),不仅可分化为创面修复的主要细胞Fb和肌Fb,还可分泌丰富的细胞因子参与糖尿病、溃疡、烧伤等创面的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血管生成,贯穿创面修复的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有望成为临床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手段。
解英汪虹张伟赵阳
关键词:细胞分化细胞因子类伤口愈合
局部移植循环纤维细胞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局部移植循环纤维细胞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循环纤维细胞治疗糖尿病创面提供新的策略与理论依据。[方法]以自发基因突变糖尿病小鼠(DB/DB)为糖尿病个体,正常小鼠(DB/+)为正常个体,...
解英
关键词:糖尿病创面细胞治疗创面愈合
文献传递
高分子生物复合膜作为微粒皮移植覆盖物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高分子生物复合膜作为微粒皮移植覆盖物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30只实验家兔背部两侧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创面后,采用自体对照,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予壳聚糖/葡甘聚糖复合膜覆盖、对照侧予脱细胞猪皮覆盖,术后1、2、3、4、5周创面取材,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定创面愈合率、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PCNA及CD31。结果:(1)术后2~4周实验侧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侧(P〈0.01);(2)术后实验侧炎性细胞浸润量少于对照侧;(3)术后1~2周实验侧PCNA表达高于对照侧(P〈0.01),术后3~4周实验侧PCNA表达低于对照侧(P〈0.01);(4)术后1~5周实验侧CD31表达均高于对照侧(P〈0.01)。结论 :壳聚糖/葡甘聚糖复合膜作为微粒皮移植覆盖物可促进创面愈合。
解英冷崇燕汪虹曹文德李武全彭颖赵阳
关键词:微粒皮移植脱细胞猪皮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多潜能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一些独特的祖细胞群体,包括造血干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EPC)、间充质干细胞、循环纤维细胞(fibrocytes)等,这些细胞因能在适宜条件下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成熟细胞,长期受到研究者们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种来源于外周血的干/祖细胞——单个核细胞来源的多潜能细胞(MOMC),其具有可从外周血获取并体外扩增、表型独特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解英陈斌汪虹王宽李冉
关键词:细胞分化细胞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