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OEMS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腹腔积液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POEMS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腹腔积液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4-12长海医院确诊的27例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与生化检查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腹腔积液将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与无腹腔积液组,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和生化检查特征;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将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间腹腔积液的发生率;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腹腔积液的相关性。结果腹腔积液组与无腹腔积液组患者间性别、发病年龄、首发周围神经与内分泌紊乱症状、脾肿大、红细胞沉降率异常率、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浆细胞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首发脏器肿大症状、病程出现内分泌紊乱、肝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M蛋白、尿本周氏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组与正常组患者间腹腔积液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56,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腹腔积液发生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POEMS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临床易出现腹腔积液症状,了解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有助于早期预判POEMS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出现腹腔积液的可能。
- 汤可娜仲星星于鹭李梅管阳太
- 关键词:POEMS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腹腔积液
- 伴胸腺异常重症肌无力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异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14-12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确诊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86例MG不伴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与生化检查结果资料,根据激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将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及生化检查结果特征;根据是否伴有胸腺异常分为无胸腺异常组与伴胸腺异常组,比较两组间激素治疗的反应性;分析MG患者胸腺异常与激素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激素治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间患者性别、年龄〈50岁、病程〈3年、起病方式、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泌尿道感染、累及肌群、血糖异常比例以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胸腺异常、血脂异常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胸腺异常组与无胸腺异常组间激素治疗敏感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01,P=0.03);胸腺异常与激素治疗不敏感发生率呈正相关(r=0.237,P=0.03)。结论胸腺异常降低MG不伴免疫性疾病患者对激素治疗的疗效,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MG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估及预后判断。
- 仲星星汤可娜于鹭李梅吴帅管阳太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胸腺瘤胸腺增生糖皮质激素类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中水通道蛋白4抗体与视神经损害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中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与视神经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经AQP4抗体检测确诊的53例NMOSD患者的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是否有视神经损害分为视神经损害组与无视神经损害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与生化特征。根据AQP4抗体是否阳性将患者分为AQP4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2组视神经损害发生率。分析AQP4抗体与视神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视神经损害组与无视神经损害组比较,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值、脑脊液蛋白值、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指数及寡克隆带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次数、浅感觉减退发生率、血肌酐值及AQP4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4抗体阳性组与AQP4抗体阴性组比较,视神经损害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P<0.05)。AQP4抗体与视神经损害发生呈正相关(r=0.297,P<0.05)。结论 NMOSD患者AQP4抗体阳性易出现视神经损害,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有助于NMOSD患者视神经损害的早期预判及病情监测。
- 于鹭汤可娜仲星星李梅管阳太
- 关键词:视神经损害脑脊液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访2013年1月~2016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78例GBS患者,根据出院后第6个月时Hughes评分分为预后较好组(Hughes<3分)和预后不良组(Hughes≥3分),比较两组间临床、脑脊液生化资料及免疫治疗方式.结果 临床预后较好组与不良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前驱症状、肺部感染、机械通气、脑脊液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IgG指数、24 h鞘内IgG合成率、神经轴索损伤、免疫治疗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肌力评分、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1.73,8.01;P<0.05).血脑屏障损伤与患者临床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32,P<0.01).结论 GBS患者入院时血脑屏障损伤其临床预后较差,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作为评估GBS患者临床预后的生化指标.
- 李梅于鹭韩露杨红朱德生管阳太
- 关键词:血脑屏障神经免疫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预后
- B淋巴细胞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8年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以体液免疫介导为主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谱系,特异性表达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常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要表现。但临床中AQP-4抗体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和复发率往往不呈正比,提示其他途径介导了疾病的发生。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均有许多现象提示B淋巴细胞在NMOS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B淋巴细胞在NMO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从B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体液免疫、调节性B淋巴细胞效应及免疫耐受等角度阐述B淋巴细胞介导NMOSD的发病过程。
- 韩露李梅朱德生李则挚刘明媛管阳太
- 关键词:B淋巴细胞发病机制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与致残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disorders,NMOSDs)患者脑脊液蛋白与临床致残状况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8例NMOSD患者临床与生化资料,根据临床扩展致残量表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将患者分为独立行走受限与不受限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生化特征;根据脑脊液蛋白值将患者分为脑脊液蛋白正常组与异常组,并比较两组间EDSS评分的变化;分析脑脊液蛋白与临床致残状况的相关性。结果独立行走受限组与不受限组之间患者年龄、二便障碍、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N%)、脑脊液蛋白、脑脊液Ig G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病程、视力损害、AQP4抗体、24 h鞘内合成率、寡克隆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同脑脊液蛋白水平与患者EDSS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13,P=0.002);脑脊液蛋白水平与独立行走受限呈正相关(r=0.286,P<0.01)。结论 NMOSD患者脑脊液蛋白值越高,患者致残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脑脊液蛋白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致残状况的病情评估。
- 于鹭李梅仲星星汤可娜管阳太
- 关键词:脑脊液蛋白病情评估
- TACI-Ig融合蛋白对小鼠视神经病理损伤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TACI-Ig融合蛋白对小鼠视神经炎症浸润、髓鞘完整性等的影响。方法·将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TACI-Ig低剂量注射组(0.4 mg/kg)、TACI-Ig高剂量注射组(4 mg/kg),每组6只。TACI-Ig隔日腹腔注射1次,生理盐水对照组按照同样方式注射生理盐水0.2 mL,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20日后将小鼠麻醉灌注,取眼球和视神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固蓝(LFB)染色,分别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髓鞘脱失情况。结果·H-E染色可见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着色均匀,视神经纤维排列紧密、规则;TACI-Ig低剂量注射组(0.4 mg/kg)视神经结构与两对照组类似;高剂量注射组(4 mg/kg)细胞均匀分布,可观察到炎症细胞少量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评分与其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610 3)。所有组别视网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神经节细胞单层紧密排列、胞体完整、胞核可见、分布均匀,各组实验动物视网膜各层结构相比较并无明显差异。经LFB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视神经髓鞘均无明显脱失和损伤情况,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 6)。结论·低剂量(0.4 mg/kg)TACI-Ig腹腔注射对视神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无损伤,高剂量(4 mg/kg)可能引起视网膜区域炎症少量浸润。
- 韩露杨红李梅朱德生李则挚刘明媛管阳太
- 关键词: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视神经脱髓鞘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及体细胞转分化技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是成人神经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治疗仅能延长疾病的缓解期,并不能彻底治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具有干细胞的分化全能性,在MS细胞替代疗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体细胞转分化技术相较于传统的i PSCs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缩短了时间窗,为MS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随着获取神经干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未来的MS细胞治疗将有望取得重大的突破。
- 李梅谢冲管阳太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转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