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
-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潜江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及透析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及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要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的变化、内瘘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透析6个月时的尿毒素下降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和血管增生,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
- 郭刚倪虹
-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透析效果
- 长期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 2023年
- 目的探讨长期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16例,通过置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导管组进行导管透析,内瘘组进行内瘘透析。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营养指标情况、透析效能情况、微炎症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内瘘组左心室EP、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大于导管组(P<0.05)。两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各项营养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蛋白分解率、尿素氮下降率、尿素氮清除率、尿酸、肌酐、尿素氮等透析效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1(tumor necrosis factor-1,TNF-1)等微炎症指标低于导管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导管透析与内瘘透析的营养状况、透析效能相比基本相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依然可以作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较好代替。
- 朱晓红姜莉郭刚姜江
- 关键词:血液透析营养状况透析效能
- 品管圈活动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8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行品管圈活动管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低血压、导管相关感染、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χ2=6.646,P=0.010;χ2=9.600,P=0.002)。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郭刚倪虹
- 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并发症生活质量
- 根据年龄进行同理心护理模式对肾衰竭血透患者自护能力、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根据年龄进行同理心护理模式对肾衰竭血透患者自护能力、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持续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同理心护理;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医院持续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年龄进行同理心护理。对患者发放自拟自我护理能力问卷调查,发放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观察组护理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分别为(9.05±2.07)分、(8.64±3.6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自护技能、血液透析知识、血液透析态度、依从性评分分别为(52.62±7.31)分、(23.08±4.96)分、(38.34±5.26)分、(36.94±2.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理职能、心理健康、情绪职能、角色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为(91.33±4.20)分、(94.68±4.34)分、(93.68±2.76)分、(94.20±3.88)分、(90.05±3.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肾衰血透患者年龄给予同理心护理,能够改善其心理障碍,提高自护能力。
- 郭刚倪虹
- 关键词:同理心生活质量自护能力
- 铁蛋白和肾损伤分子1在评价狼疮病情和预后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铁代谢相关指标在评价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情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这是一项在本院进行的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队列研究,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2年6月,研究对象为10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比较SLE患者和对照组的基线尿铁蛋白水平和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水平,并与临床特征和随后的治疗反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活动性非肾炎(active nonphritis,ANR)组患者相比,活动性狼疮性肾炎(active lupus-nephritis,ALN)患者更年轻,女性比例、蛋白尿、肾脏SLEDAI评分(renal SLEDIA,rSLEDAI)、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更高和血红蛋白更低(P<0.05)。ALN组中尿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ALN 8.96(4.15,22.74)vs ANR 1.51(1.01,3.14)、非活动期SLE(INA)1.35(0.70,3.10)、健康对照1.07(0.55,1.42);H=43.57,P<0.05)]。ALN组中尿KIM-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ANR组和健康对照组[ALN 87.96(45.01,185.90)vs ANR 16.48(4.91,29.26)、INA 9.62(3.13,57.55)、健康对照9.78(3.13,17.62);H=48.65,P<0.05)]。尿铁蛋白、KIM-1蛋白水平均与蛋白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385、0.538,均P<0.05)。与有治疗反应组相比,无治疗反应组的血清肌酐、尿铁蛋白、KIM-1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尿铁蛋白、KIM-1蛋白预测ALN治疗反应的AUC值分别为0.815(95%CI:0.675~0.955)、0.856(95%CI:0.731~0.981)。结论:尿铁蛋白、KIM-1蛋白可能是预测LN治疗反应的一个有希望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 朱晓红姜江郭刚邸诗林
-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尿液铁蛋白肾损伤分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