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飞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融合术
  • 2篇结核
  • 2篇脊柱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1篇胸椎
  • 1篇胸椎结核
  • 1篇腰骶
  • 1篇腰骶段
  • 1篇腰骶椎
  • 1篇腰骶椎结核
  • 1篇针刀
  • 1篇植骨
  • 1篇融合术治疗
  • 1篇沙星
  • 1篇手法
  • 1篇手法松解
  • 1篇手术
  • 1篇松解
  • 1篇松解治疗

机构

  • 4篇浙江省中西医...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刘飞
  • 3篇郑琦
  • 2篇汪翼凡
  • 1篇石仕元
  • 1篇孔祥东
  • 1篇沈健
  • 1篇胡胜平

传媒

  • 2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胸椎结核手术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和髂骨植骨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近年来,结核病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脊柱结核病例随之增加[1]。胸椎结核所产生的并发症严重,最容易出现截瘫,故一直来受到关注,其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较高,统计显示仅次于腰椎结核。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需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组织、刮除死骨,同时在骨缺损区予以植骨融合。骨移植术提供脊柱结构的稳定性,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2]。目前常用的自体骨植骨方式是髂骨植骨和肋骨植骨。本文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胸椎结核患者的34例临床资料,对髂骨植骨和捆绑式肋骨植骨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回顾分析如下。
汪翼凡郑琦刘飞胡胜平
关键词:胸椎结核髂骨植骨脊柱融合术
小针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疗慢性肩袖损伤97例被引量:11
2016年
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肩关节病变,约占肩关节病的17%~41%[1]。肩袖损伤会引发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肩袖损伤治疗方法较多,保守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理疗等[2],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关节镜下手术。所有治疗都是为了解除疼痛、阻断病理进程、恢复肩关节功能。笔者对97例慢性肩袖损伤的患者行小针刀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郑建平郑琦刘飞
关键词:肩袖损伤小针刀手法松解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mm,高于术前的(7.84±0.41)mm。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刘飞石仕元郑琦沈健汪翼凡曹天一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腰骶段脊柱融合术
负载环丙沙星及利福平的聚合物胶束制备及其抗菌性能分析
2024年
为提高抗生素在病灶感染处的渗透与富集能力,减少单一抗生素的使用剂量,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风险,采用化学偶联法合成聚乳酸羟基乙酸-透明质酸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用于封装抗生素。该共聚物在水中可自组装为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胶束(Micelles,MS),以透析法将疏水药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和利福平(Rifampicin,RFP)封装在MS中,构建了CIP@MS的单一载药胶束及CIP/RFP@MS的双载药胶束;对合成物质的结构、形貌、临界胶束浓度以及载药率进行测试与表征,将MS、CIP@MS、CIP/RFP@MS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共培养以探索载药胶束的体外抗菌作用,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以评估载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聚乳酸羟基乙酸-透明质酸聚合物在水中可自组装约为142 nm大小的球形胶束,载药后粒径增大约为194 nm;CIP在CIP@MS中的载药率为1.42%,CIP和RFP在CIP/RFP@MS中的载药率分别为1.09%和1.41%;CIP@MS对S.aureus和E.coli的抗菌率分别为27.7%和99.9%,CIP/RFP@MS对S.aureus和E.coli的抗菌率分别达到85.4%和100.0%。该研究为双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及抗菌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何清玲陈柳婷孙泽月刘飞卢嘉驹孔祥东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透明质酸胶束环丙沙星利福平抗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