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柱
  • 2篇内固定
  • 2篇结核
  • 2篇后路
  • 2篇脊柱结核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结核
  • 1篇血液指标
  • 1篇压缩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结核
  • 1篇药物治疗
  • 1篇阴道
  • 1篇阴道彩色多普...
  • 1篇阴道彩色多普...
  • 1篇置换术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患者

机构

  • 7篇商丘市第一人...
  • 2篇上海第二军医...

作者

  • 7篇陈盈君
  • 5篇张雷
  • 3篇徐长科
  • 2篇耿同宇
  • 2篇杨海松
  • 2篇朱鑫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检出率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阴道(TVS)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TAS)联合检查对子宫瘢痕妊娠(CSP)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6月期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术后证实为CSP患者54例,均行TVS、TAS检查,比较TVS、TAS单一及联合检查单纯妊娠囊型、混合包块型、部分位于宫腔型CSP检出率,及TVS、TAS检查妊娠囊位置、滋养层血流信号、子宫前壁肌层厚度显示率。结果术后证实结果显示,54例CSP患者中29例单纯妊娠囊型(53.70%),18例混合包块型(33.33%),7例部分位于宫腔型(12.96%);TVS检查妊娠囊位置、滋养层血流信号、子宫前壁肌层厚度显示率85.19%、83.33%、83.33%高于TAS 64.81%、33.33%、40.74%,差异显著(P<0.05);TVS、TAS联合检查的检出率94.44%显著高于TVS75.93%、TAS61.11%单一检查,差异显著(P<0.05)。结论TVS、TAS联合检查可有效提高CSP检出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应用。
陈盈君
关键词: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瘢痕妊娠
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在胸腰椎结核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收治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灶节段均位于胸11-腰2椎体范围。均伴有椎旁、椎管脓肿和后凸畸形表现,按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B级3例,C级9例,D级8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术前给予严格的抗结核药物四联疗法2-4周,术后给予抗结核化疗12-18个月。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60-240 min,平均为(180.1±30.2)min;术中出血量为400-920 m L,平均为(590.3±80.6)m L。术后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1例切口延迟愈合,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20-4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无窦道形成,未见结核复发,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5-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B级3例,恢复至C级1例,D级1例,E级1例;C级9例,恢复至D级2例,E级7例;D级8例均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血沉指标、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的抗结核药物化疗基础上,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性小,可取得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长科张雷陈盈君
关键词:脊柱结核后路手术
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对血液指标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病灶内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病灶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病灶内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前及术后2、4周血清疾病相关指标,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术后2、4周血清疾病相关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病灶内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于患者的血液指标也有积极的影响,故其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耿同宇陈盈君张雷杨海松朱鑫
关键词:脊柱结核血液指标
DCE-MRI联合FFDM对含钙化灶乳腺病变患者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对含钙化灶乳腺病变患者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3例含钙化灶乳腺病变患者,均行DCE-MRI、FFDM检查,将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DCE-MRI、FFDM单一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DCE-MRI、FFDM联合检测灵敏度(96.55%)较DCE-MRI(77.59%)、FFDM(81.03%)单一检测高(P<0.05);DCE-MRI、FFDM联合检测漏诊率(3.45%)较DCE-MRI(22.41%)、FFDM(18.97%)单一检测低(P<0.05);而DCE-MRI、FFDM单一及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CE-MRI、FFDM联合检测能提高含钙化灶乳腺病变患者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对临床鉴别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陈盈君
关键词: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后壁完整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椎体后壁完整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47例(54个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复位法进行PKP治疗,治疗后随访18~24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患椎高度、疼痛度评分(VAS)、局部Cobb角及健康调查评分(SF-36),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7例患者治疗前患椎平均高度为(8.4±1.3)mm、VAS评分为(7.9±1.8)分、局部Cobb角为(25.1±5.5)°、SF-36评分为(33.2±6.5)分;治疗后3d患椎平均高度为(12.8±1.9)mm、VAS评分为(2.3±1.1)分、局部Cobb角为(17.2±4.5)°、SF-36评分为(44.5±6.8)分;末次随访患椎平均高度为(12.3±2.1)mm、VAS评分为(2.4±1.3)分、局部Cobb角为(18.3±4.7)°、SF-36评分为(46.3±7.1)允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d与末次随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复位法行PKP治疗,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明显。
徐长科张雷陈盈君
关键词: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Ⅰ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Ⅰ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7例,据置换方案分为Ⅰ期组(Ⅰ期置换)和分期组(分期置换),其中Ⅰ期组患者39例,分期组患者28例。对比两组患者置换前后关节活动度(ROM)、疼痛度(VAS)、膝关节评分(KSS)、骨关节炎指数(WOMAC)、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置换后ROM、VAS评分、KSS评分及WOMAC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住院时间(16.4±2.5)d,显著短于分期组(29.2±2.8)d,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并发症发生率28.2%,分期组并发症发生率21.4%,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患者满意度87.2%,明显高于分期组64.3%,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双膝关节置换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但Ⅰ期双膝关节置换免去了二次手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徐长科张雷陈盈君
关键词:双膝关节置换术骨关节炎安全性疗效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状态,以为该类切口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未感染患者为B组,38名体检健康人员为C组,将3组受试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然后比较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结果 A组的红细胞免疫指标FEER、ATER、DTER、RBC-C3bR水平分别为(45.22±4.80)(50.34±3.73)(26.50±2.31)(13.09±1.10)%,其均低于B组的(51.38±5.26)(60.04±4.18)(32.54±2.76)(16.18±1.31)%及C组的(60.45±5.73)(65.15±4.82)(39.59±3.24)(19.20±1.55)%,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清促炎因子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明显,且浅部与深部感染的差异突出,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及干预的价值较高。
耿同宇陈盈君张雷杨海松朱鑫
关键词:红细胞免疫促炎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