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静
- 作品数:23 被引量:47H指数:5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生物学更多>>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LO-InlP缺失株,探究LLO、InlP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度敏感型(Ts)质粒载体基因敲除法,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681ΔInlP、LM681ΔLLO-InlP基因缺失株,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的OD 600 nm值绘制生长曲线分析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三株菌的体外生长能力;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细胞,测定LM681、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对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40)、人绒毛膜癌细胞(JEG-3)黏附侵袭能力;动物水平上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感染后的脑、肝、脾载菌量。结果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1125 bp的缺失株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亲本株LM681为2292 bp);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各菌OD 600值无统计学差异;3株菌体外感染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试验结果显示,LM681ΔInlP、LM681ΔInlP-ΔLLO较LM681对HTR-8/SV40细胞、JEG-3细胞黏附侵袭率均极显著降低(HTR-8/SV40细胞F LM681ΔInlP-LM681=102.792、F_(LM681ΔInlP-ΔLLO-LM681)=128.459,均P<0.01,JEG-3细胞F LM681ΔInlP-LM681=203.755、F_(LM681ΔInlP-ΔLLO-LM681)=81.279,均P<0.01);LM681亲本株的LD_(50)为10^(6.78),LM681ΔInlP缺失株的LD_(50)为107.45,在攻毒剂量范围LM681ΔInlP-ΔLLO不存在LD_(50),LM681ΔInlP-ΔLLO较LM681的LD_(50)提高了6.78个对数数量级,LM681ΔInlP-ΔLLO组织载菌量整体较亲本株LM681降低。结论LLO、InlP基因缺失在动物感染水平和体外培养细胞感染水平上均极大程度的降低了LM的的毒力,且InlP基因对LM681菌株黏附侵袭滋养层细胞具有一定意义,为研究InlP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晋瑞婕曾东东秦赫邓秋艳任静静蒋建军王鹏雁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
-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inlA/inlB/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为探究内化素inlA/inlB/inlC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融合PCR方法构建Lm681 inlC基因缺失突变体,并构建pKSV7-△inlC穿梭载体,将其转化Lm681-△inlAB感受态细胞,利用温度(42℃)和氯霉素(10μg/mL)抗性双重压力来实现同源重组,筛选同源重组子进行鉴定并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PCR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3基因缺失株(Lm681-△inlABC),且缺失株的生长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无明显差异,溶血特性与野生株保持一致;小鼠感染试验显示,野生株Lm681、Lm681-△inlAB和Lm681-△inlABC对小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8/10)、60%(6/10)和40%(4/10),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36×10~4、1.35×10~6和2.95×10~7 CFU,且Lm681-△inlABC在肝脏、脾脏及脑组织中的定植能力极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研究结果表明,inlA/inlB/inlC基因对Lm致病性发挥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深入研究inlX基因介导Lm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任静静杨铭伟陈云飞尹华王欣雨李蓓蓓蒋建军王鹏雁
-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
- miR-881-3p对MBMEC增殖和迁移作用的研究
- 2024年
- 为探究miR-881-3p对白细胞介素9受体(IL9R)的靶向性及其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BMEC)增殖和迁移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MBMEC分为模拟物组(转染miR-881-3p模拟物)、模拟物对照组(转染miR-881-3p模拟物对照物)、抑制剂组(转染miR-881-3p抑制剂)、抑制剂对照组(转染miR-881-3p抑制剂对照物),通过双荧光素酶试验检测miR-881-3p对IL9R的靶向性;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881-3p、IL9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小型染色体维持蛋白复合体3(MCM3)、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的相对转录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水平;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IL9R、PCNA蛋白、MCM3、claudin-5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显示,miR-881-3p对IL9R具有直接靶向作用。RTqPCR结果显示,转染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模拟物组中miR-881-3p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而IL9R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抑制剂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中miR-881-3p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而IL9R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模拟物组中PCNA、MCM3、claudin-5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01)。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miR-881-3p通过负调控IL9R进而抑制MBMEC的增殖。划痕试验结果显示,miR-881-3p通过负调控IL9R进而抑制MBMEC的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881-3p后MBMEC中的IL9R、MCM3、claudin-5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PCN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首次证实miR-881-3p通过负调控IL9R抑制MBMEC的增殖和迁移,本研究为探究细菌性脑膜炎损伤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 曹芳魏勇吴忧任静静齐亚银
- 关键词: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 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试验旨在对新疆绵羊脑炎临床分离株LM90SB2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S的功能研究。根据GenBank中单增李斯特菌F2365基因全长序列(登录号为:AE017262)设计其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进行扩增,回收目的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采用PCR、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菌并进行测序,对所获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序列全长为876 bp,共编码291个氨基酸;LM90SB2分离株llsB基因核苷酸序列与10-0809、81-0592、81-0558、02-1792、NTSN、02-1289不同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与CIIMS-PH-1、NRRLB-57603株的同源性均为99.9%,与J1816、R2-502株的同源性为44.7%~45.0%。分子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llsB基因与血清型为4b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为同一分支。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llsB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90SB2株llsB基因,为深入探讨该基因功能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
- 王欣雨尹华任静静李红欢蒋建军
-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 小鼠CCL1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构建及其与miR-21a-5p靶向关系验证
- 2023年
- 为了验证miR-21a-5p与CCL1基因的靶向关系,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21a-5p和CCL1基因的结合位点,设计引物合成CCL1基因3′非翻译区(UTR)野生型及突变型目的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siCHECK2质粒上构建CCL1野生型(CCL1-WT)和突变型(CCL1-MUT)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构建好的CCL1-WT和CCL1-MUT分别与miR-21a-5p模拟物(miR-21a-5p mimic)和阴性对照(miR-NC)共同转染到293T细胞中,检测CCL1-WT+miR-NC组、CCL1-WT+miR-21a-5p mimic组、CCL1-MUT+miR-NC组、CCL1-MUT+miR-21a-5p mimic组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表明:CCL1基因是miR-21a-5p的潜在靶基因;CCL1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与CCL1-WT+miR-NC组相比,CCL1-WT+miR-21a-5p mimic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CCL1-MUT+miR-NC组与CCL1-MUT+miR-21a-5p mimi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CCL1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构建成功,且miR-21a-5p与CCL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
- 闫雪琪陈明杰齐亚银任静静
- 溶血曼氏杆菌对药物及消毒剂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为了对引起肉牛运输热的病原溶血曼氏杆菌进行药物及消毒剂敏感性分析,试验对7株溶血曼氏杆菌进行19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观察各药物抑菌圈直径并分析多重耐药性;选择3株菌株进行消毒剂消毒效果试验,在不同消毒剂不同浓度下,作用不同时间计算消毒剂的灭菌率。结果表明:7株菌株均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头孢拉定、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噻吩、新霉素、万古霉素、替米考星等大部分药物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土霉素青霉素、磺胺嘧啶钠耐药;3株菌在0.005%的次氯酸钠中作用10 min、在0.05%的氢氧化钠中作用20 min、在0.001%的碘液中作用15 min、在0.001%的过氧乙酸中作用10 min、在0.5%的甲醛中作用15 min均可被完全杀灭。说明溶血曼氏杆菌对大部分药物敏感,常用的消毒剂作用足够时间均可完全杀灭溶血曼氏杆菌。
- 韩小丽任静静杨铭伟朱玲张锐剡根强
- 关键词:肉牛运输热药敏试验
- 环境因子及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及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LM90)生长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LM90在各培养条件下的D600nm值,分析了不同的温度、NaCl浓度、pH,以及温度(0~40℃,梯度为10℃)、NaCl浓度(3%~8%,梯度为1%)、pH(6~9,梯度为1)的交互作用下LM90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菌株的对数增长期为8~16h,稳定期为16~20h,20h以后进入衰亡期;菌株在NaCl浓度为0.5%~4%时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pH为7.5,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均对LM90有极显著影响(P<0.01)。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温度、NaCl浓度、pH等因素对LM生长的影响及LM抗环境胁迫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任静静杨铭伟剡根强蒋建军王鹏雁
-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温度PH环境因子
- 单增李斯特菌Lm4b_0232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为研究单增李斯特菌(LM)抗转录抑制因子编码基因Lm4b_02325对LM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4b_02325基因缺失株LM928ΔLm4b_02325和回补株CLM928ΔLm4b_02325并均经PCR和测序鉴定。同时采用PCR鉴定该菌的遗传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均正确构建,且缺失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强。根据培养不同时间的OD600nm值绘制缺失株、回补株和亲本株的生长曲线;对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10^(9) cfu/mL~10^(5) cfu/mL)的3株菌,观察感染后小鼠的临床症状,统计死亡率并计算3株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MOI 10将上述3种菌分别感染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1 h后裂解各菌,10倍倍比稀释,并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37℃培养1 d后经菌落计数,分析各株菌对HBMEC的粘附力;按照上述方法感染各菌后1 h加入庆大霉素以及感染各菌后不同时间加入庆大霉素杀死未粘附的细菌,裂解各细菌,10倍倍比稀释并涂布于BHI固体培养基,通过菌落计数结果分析各菌株对HBMEC的侵袭力及在该细胞内的增殖能力。生长曲线结果显示3株菌的生长趋势基本相似。小鼠的致病性实验结果显示,接种10^(9) cfu/mL~10^(7) cfu/mL 3株菌的小鼠出现被毛凌乱、厌食或神经症状与昏睡等临床症状,死亡率接近100%。而接种10^(6) cfu/mL~10^(5) cfu/mL 3株菌的小鼠临床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经计算LM928ΔLm4b_02325对小鼠的LD50约10^(5).45 cfu/mL,毒力明显高于LM928株及CLM928ΔLm4b_02325株(P<0.05)。粘附、侵袭力及胞内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黏附及侵入HBMEC的LM928ΔLm4b_02325菌株数量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高于LM928(P<0.01)与CLM928ΔLm4b_02325株(P<0.05);胞内存活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间点LM928ΔLm4b_02325较其余两种菌在HBMEC内的增殖速度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加快,且前者在HBMEC中的存活数较后两者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升高
- 曾东东刘彩霞寇丽君秦赫晋瑞婕王静任静静蒋建军马勋
-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
- 牛源二型溶血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24年
- 为确定新疆石河子地区3个牛场致奶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6份发病牛鼻拭子样品,处理后分别接种于M-H固体培养基、哥伦比亚绵羊血平板,培养后分别观察菌落的形态。挑绵羊血平板上的单菌落培养后分别经革兰氏染色与瑞氏染色并镜检。采用PCR分别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及溶血曼氏杆菌(Mh)特异性基因LktF。采用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鉴定分离菌的生化特征。通过PCR检测分离菌荚膜抗原的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6份样品在M-H平板上均长出白色、光滑的圆形菌落;有4份样品均在绵羊血平板上出现轻微β溶血现象。革兰氏染色后的分离菌为紫色短杆状阴性杆菌,两端钝圆,个别呈球杆状;瑞氏染色后的分离菌为两端浓染并着色的球杆状。PCR结果显示,6株菌均在1 460 bp(16S rRNA基因)出现目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6株菌中有4株为Mh,且该4株菌均在207 bp(LktF基因)出现目的条带。4株菌的生化鉴定结果均符合Mh的生化特征。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均为荚膜A2血清型Mh(Mh-1~Mh-4)。因此选择其中的Mh-1用于后续试验。通过K-B纸片法鉴定分离菌株对8类共19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鉴定分离菌8类共15种耐药基因,根据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分离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CR检测分离菌及携带的6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大环内酯类的克拉霉素、罗红霉素,林可霉素类的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均耐药性较强,但对大多数药物敏感。耐药基因的PCR结果显示:分离菌携带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mph(E)与msr(E)、林可酰胺类耐药基因erm(42)、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A,这与耐药表型结果基本相符。毒力基因的PCR结果显示,扩增到4种毒力基因即白细胞毒素基因LktC、唾液酸激酶相关基因gcp、蛋白相关基因gs60及外膜蛋白相�
- 赵鹏飞魏勇吴忧曹芳李智星张欢齐亚银任静静
- 关键词:药敏试验毒力基因耐药基因
- 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试验旨在确定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筛选牛支原体免疫保护性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为研究对象,运用Overlap PCR方法扩增得到点突变后的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48,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诱导剂ITPG的诱导下获得重组蛋白P48,纯化后的重组P48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验证其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48,重组蛋白P48大小约为66ku,纯化后的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血清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D450nm值为1.12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的鼠血清与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及牛支原体全菌蛋白抗原均能产生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表明P48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可作为牛支原体新型疫苗的候选基因,且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与国内外5株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较近。
- 张锐杨铭伟任静静朱玲柳旭伟剡根强
- 关键词:克隆原核表达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