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志
- 作品数:16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节段髓内肿瘤的显微技术和稳定性保留分析
- 齐向前胡满苗汤俊佳毕云科徐远志薛亚军楼美清
- 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术后并发鼻中隔黏膜瓣坏死的治疗体会
- 2021年
- 鼻中隔黏膜瓣坏死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术后的少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纳入2013年12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颅底肿瘤患者,均曾采用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增强MRI提示鼻中隔黏膜瓣坏死,并出现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相关临床症状。此次入院6例患者均予再次手术修补。术后随访3个月,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均治愈。多次经鼻手术史和蝶骨嘴磨除不足可能是导致鼻中隔黏膜瓣坏死的原因,及时行修补术可有效治疗该并发症。
- 徐远志薛亚军汤俊佳张安可刘耀华楼美清
- 关键词:神经内镜脑脊液鼻漏颅底肿瘤增强MRI
- 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术区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术区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且术后术区并发脓肿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10例行神经内镜经鼻脓肿清创术,另1例因位于鞍上第三脑室的脓肿破溃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1、3、6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血常规和头颅MRI。若患者无头痛、发热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正常,头颅MRI表现为术区无异常强化的占位性病变,定义为感染治愈。结果11例患者的年龄为(51.5±11.3)岁(39~77岁),男女比例为7∶4;其中7例为颅咽管瘤,4例为垂体腺瘤;肿瘤切除术后均出现头痛,8例出现发热,7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临床症状出现的中位时间为1个月(15 d至6个月)。既往肿瘤切除术中,使用不可吸收人工硬膜修补鞍底5例,使用EC胶+明胶海绵修补鞍底1例,使用EC胶+可吸收人工硬膜修补鞍底1例,使用可吸收人工硬膜修补鞍底2例,使用自体脂肪筋膜修补鞍底1例,另1例未行修补。1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鞍区囊性占位6例,蝶窦内占位4例,黏膜瓣坏死伴积脓1例;病灶呈环形强化6例。1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细菌学检查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5例(5/11),革兰阳性球菌5例(5/11),诺卡菌1例(1/11)。1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5±1.5)个月(1~6个月)。随访期间,行脓肿清创术的10例患者均治愈,行脑室外引流的1例患者因感染无法控制死亡。结论术后并发术区脓肿的患者多在既往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中使用了不可吸收的人工材料进行鞍底修补,影像学多呈环形强化影;在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行脓肿清创术可有效治疗该并发症。
- 徐远志薛亚军汤俊佳张安可刘耀华楼美清
- 关键词:脑脓肿疾病特征
- 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9例(32侧)TO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视力:无光感15侧,光感14侧,指动3侧。所有患者均采用术中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高分辨率头颅CT扫描,观察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5.2±1.1)个月(3~6个月)。术后视力:无光感10侧,光感4侧,指动4侧,指数5侧,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视力表≥0.02的9侧,手术有效率为59.4%(19/32)。无一例患者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脑脊液鼻漏、嗅觉丧失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段,该手术入路解剖特点清晰,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 徐远志薛亚军汤俊佳林绍坚张安可楼美清
-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视神经管减压术
- 蝶窦鞍底黏膜骨瓣翻转术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蝶窦鞍底黏膜骨瓣翻转术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颅底重建中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病变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蝶窦鞍底黏膜骨瓣翻转术进行颅底重建,即术中在导航引导下确定鞍底粘膜骨瓣的大小,使用磨钻制作骨瓣并向底部翻转,形成半游离的黏膜骨瓣;肿瘤切除后,将半游离的黏膜骨瓣翻转复位,辅以生物蛋白胶固定。结果 23例中,颅咽管瘤1例,鞍上型Rathke囊肿2例,垂体腺瘤20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3例,采用人工材料常规修补后以蝶窦鞍底黏膜骨瓣翻转术。23例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细菌性脑膜炎和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结论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中,采用蝶窦鞍底黏膜骨瓣翻转术进行颅底重建中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方法。
- 徐远志毕云科张安可齐向前薛亚军楼美清
- 关键词:鞍区病变经鼻蝶入路内镜颅底重建
- 侵袭性垂体瘤治疗探讨
- 目的:侵袭性垂体瘤仍然是最具挑战性手术之一,生长方式多种多样,难点是肿瘤同时侵犯颈内动脉的外侧间隙和后方间隙,研究肿瘤生长的各种通道,有利于提高垂体瘤的全切除率。方法:对100例各种方向侵袭性突破生长的垂体瘤,利用Med...
- 楼美清毕云科徐远志李鸿蝉
-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瘤内镜手术显微手术
- 文献传递
- 抑制自噬晚期阶段增强榭皮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
- 2018年
- 目的研究抑制自噬不同阶段对榭皮素作用于胶质瘤细胞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3-甲基腺嘌呤(3-MA)及转染Beclin 1 shRNA质粒抑制自噬早期阶段,通过氯喹(CQ)抑制自噬晚期阶段。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性。通过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榭皮素可以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发生。抑制自噬的早期阶段会减弱榭皮素对胶质瘤细胞的毒性作用,抑制自噬的晚期阶段可以增强榭皮素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结论氯喹与榭皮素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能对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高丹丹曹军徐远志冯尽意徐继周莉刘定胜楼美清毕云科
- 关键词:胶质瘤凋亡自噬
- 多层重建技术在内镜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治疗颅底肿瘤逐渐被临床采用。然而,术后脑脊液漏是该入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靠的颅底重建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并进行颅底重建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以人工硬脑膜、脂肪、阔筋膜、鼻中隔骨片、鼻中隔黏膜瓣为材料的颅底多层重建技术的有效性。
- 徐远志薛亚军兰津汤俊佳齐向前楼美清
- 关键词:神经内镜技术颅底外科手术中人工硬脑膜
- 多模态神经导航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对蝶窦形态的成像应用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对蝶窦形态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病人,术前行鞍区CT、增强MRI检查,使用Stealth VZ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优化,并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对病人的MRI和处理后的CT图像进行融合,分析融合技术对蝶窦形态成像的影响。结果与单一MRI或CT导航相比,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病变与颅内结构,包括骨性结构以及蝶窦软骨、黏膜和气房分割。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可以显示蝶窦的分割及形态,确定蝶窦与周边结构的精细解剖关系,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 徐远志毕云科张安可齐向前薛亚军楼美清
- 关键词:神经导航多模态入路蝶窦内镜
-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前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9例前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CT、MRI以及CT血管成像(CTA)图像进行融合,根据影像融合结果行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切除肿瘤。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前颅底病变及其毗邻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术中多模态融合影像可清晰显示前颅底肿瘤病变及其毗邻的神经组织、血管、骨性结构、蝶窦以及气房分隔。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达到肿瘤全切除,3例达次全切除。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性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发生。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前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
- 徐远志薛亚军林绍坚张安可刘耀华楼美清
- 关键词:颅底肿瘤神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