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敏

作品数:9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生态系统
  • 5篇生态
  • 5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生态系统功能
  • 3篇服务流
  • 2篇景观格局变化
  • 1篇应力
  • 1篇应力水平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功能
  • 1篇植物功能群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破坏模式
  • 1篇驱动力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景观格局指数

机构

  • 8篇河南大学
  • 5篇教育部
  • 1篇南阳理工学院

作者

  • 9篇刘慧敏
  • 6篇丁圣彦
  • 2篇范玉龙
  • 1篇李建林
  • 1篇胡楠
  • 1篇李涛
  • 1篇邓华锋
  • 1篇王美娜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7
  • 4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生态系统服务流定量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7年
生态系统服务流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输送、转化和维持等均有重要作用,且能够在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之间建立时空连接,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量化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准确评估,对生态系统保育和管理以及制定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理论基础,在总结不同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定义的前提下,分析了定量化服务流的侧重点,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进行分类;探讨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流定量化的关键因素,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流定量化的具体过程,并详细介绍了各个步骤.
刘慧敏刘绿怡任嘉衍卞子亓丁圣彦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7年
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及其机制已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2005年举行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之后,生态系统服务的衍生研究,如生态系统服务分类、评估、权衡与协同、传递和生态系统服务流等也迅速增加,使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步入崭新阶段.为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并加深对其的研究,及时梳理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很有必要,然而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仍未形成一个恰当的研究范式.本文在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主要总结了近10余年与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相关的研究;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出发,重点对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参与活动在生态系统服务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刘绿怡刘慧敏任嘉衍卞子亓丁圣彦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光合特性被引量:8
2016年
植物功能群(PFG)把一系列植物归为一个功能团体,可以作为植被随环境动态变化的基本单元,简化相关研究。植物功能群内不同物种的生理特性差异是功能群存在的基础,也影响着功能群整体的功能。采用种间联结法并结合优势种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将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各层优势种划分为4组植物功能群,研究每组植物功能群内不同物种的光合特性。对光合-光响应、最大净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合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功能群内不同物种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70.47%和74.29%,功能性状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性,这是物种能长期共存的主要原因。乔木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在7—8μmol CO_2m^(-2)s^(-1)之间,对高光强的适应能力较高。同一功能群内各层植物光饱合点在1200—1500μmol m^(-2)s^(-1)之间,差别不大。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对弱光的利用效率较乔木高。同一功能群内物种功能性状的差异及不同植物功能群间整体性状的差异,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
范玉龙刘慧敏胡楠丁圣彦
关键词:光合特性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刘绿怡刘慧敏王美娜任嘉衍卞子亓丁圣彦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功能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被引量:29
2017年
生态系统服务流对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成、输送、转化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搭建起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桥梁,成为近期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需求呈非线性方式增长。人类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流带来惠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系统服务流带来压力。综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内涵和属性特征,包括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定义、分类、时空尺度、载体特征和量化属性等。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机制,即积极的与消极的人类活动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空间单元、传递载体和量化属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具体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并最终影响人类福祉。探讨了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流价值和风险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流保护规划、生态系统服务流恢复与重建等积极的人类活动,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流传输功能的可持续。未来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流路径载体衰减效应研究、多尺度分析处理系统的使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流传输网络动态耦合模型的构建等来制定合理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集成管理。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服务流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对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流进行保护和恢复,也可为生态系统服务流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刘慧敏刘绿怡丁圣彦
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被引量:25
2017年
以伊河流域1987、2000、2008和2013年4期土地覆被数据、同期气象资料及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Arc GIS 10.2、Fragstats 4.2和SPSS 17等工具,从不同时空尺度分析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7—2013年,研究区景观空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伊河流域的林地、草地、库塘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河渠面积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1987—2008年,耕地主要转换为建设用地,2008—2013年,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移明显;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海拔550 m以下的河谷平川和丘陵地带,山地景观格局随人类活动影响的加深也开始发生变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耕地与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最大;1987—2013年,伊河流域的斑块个数持续快速增长,分离度、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增大-略有减小-增大"的趋势,说明景观格局趋于不稳定,景观异质性增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是耕地、未利用地等景观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的主要驱动力;气温上升与蒸散发量增加是流域水域面积变化的直接原因;政策是流域林地、草地等景观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任嘉衍刘慧敏丁圣彦王美娜卞子亓
关键词:景观指数驱动力
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流域是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中、下游的独特地理单元,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探讨流域景观面积与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认识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为流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1987、2000、2...
任嘉衍刘慧敏王美娜卞子亓刘绿怡丁圣彦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进展被引量:46
2016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导致多种生态服务退化或消失.生态系统服务流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输送、转化和维持有重要作用,并成为相关研究的新兴方向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传递的载体,初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形成机制,包括服务流的形成、属性、尺度特征、定量化及其制图等.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成本效应,如输送成本、转化成本、使用成本和成本相对性等进行尝试性分析,旨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流传递过程中的成本耗散.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双重核算"问题,使人类准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费热点区域,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在传递过程中达到效益最大化,对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有重要意义.
刘慧敏范玉龙丁圣彦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滑带应力水平分布的抗滑桩优化加固位置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抗滑桩是滑坡治理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为了充分提高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其优化布置位置选择尤为重要。论文在滑坡应力水平分析基础上,以典型库岸滑坡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带应力水平分布特征确定抗滑桩加固位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滑坡体内高应力水平区域与坡体位移较大的区域、塑性区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应力水平分布规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滑坡的破坏类型;(2)通过12个位置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对比发现,抗滑桩布置在滑带应力水平较高的区域时,可以有效改善坡体内的塑性区,提高滑坡体的安全系数,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3)与基于变形场分布和塑性区分布等方法确定抗滑桩优化加固位置的方法相比,基于滑带应力水平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定量地确定滑坡的优化加固位置,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抗滑桩加固效果。相关分析思路和研究结果可为抗滑桩加固位置优化分析提供较好的依据。
李新哲李涛潘登刘慧敏李建林邓华锋
关键词:应力水平抗滑桩滑坡破坏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