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航俊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更多>>
发文基金:青年科技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群落
  • 2篇潮间带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生境
  • 1篇秋茄
  • 1篇群落比较
  • 1篇围垦工程
  • 1篇互花米草
  • 1篇浮游
  • 1篇浮游植物
  • 1篇浮游植物群集
  • 1篇赤潮
  • 1篇赤潮生物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温...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4篇王航俊
  • 3篇刘亚林
  • 2篇郜钧璋
  • 1篇周时强
  • 1篇吕宝强
  • 1篇邹清
  • 1篇齐安翔
  • 1篇蔡立哲
  • 1篇陈昕韡
  • 1篇林义
  • 1篇蒋晓山
  • 1篇李文君
  • 1篇张钊
  • 1篇林怡雯

传媒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对温州近岸海域2007~2016年间发生的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4~9月,高发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6天;(2)空间分布上,赤潮主要发生在南麂海域、苍南海域和洞头海域,其中发生在南麂海域次数最多,占赤潮发生总数的46.0%;(3)引发赤潮的生物有10种,其中硅藻门3种,甲藻门5种,着色鞭毛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次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种类引发赤潮;(4)引发有毒赤潮的藻种主要为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通过对近10年温州近岸海域赤潮的全面分析,为温州赤潮的防灾减灾和赤潮预警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郜钧璋刘亚林林义王航俊
关键词:赤潮赤潮生物
西门岛潮间带秋茄与互花米草生境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探讨潮间带密秋茄树生境(树冠覆盖率高于90%)、疏秋茄树生境(树冠覆盖率低于50%)和互花米草生境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性,2015年11月在浙江西门岛潮间带的秋茄树和互花米草生境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结果表明:密秋茄树和疏秋茄树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度指数(d)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高于互花米草生境,而秋茄树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栖息密度和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低于互花米草生境.单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种生境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的生物量有关.在密秋茄树生境未采集到黑口滨螺,在疏秋茄树生境黑口滨螺生物量低,而在互花米草生境有较高的生物量.此外,密秋茄树和疏秋茄树生境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arcuatum)、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互花米草生境的,但密秋茄树和疏秋茄树生境的日本稚齿虫(Prionospio japonica)、沙蚕(Nereis sp.)和黑口滨螺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则低于互花米草的.疏秋茄树生境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密秋茄树和互花米草生境的.上述结果证实潮间带存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李文君饶义勇林怡雯吕宝强王航俊陈昕韡蔡立哲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秋茄互花米草生境
瓯江口与飞云江口附近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2013年5月对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和飞云江口附近海域7个海岛的7条潮间带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其中软体动物44种,甲壳类33种,多毛类31种,腔肠动物6种,其它动物6种。优势种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是北方海域的典型优势种,首次在调查海域乃至浙南海域占据优势地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39.14g/m2和4945个/m2。各断面的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 evenness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496-2.720、1.946-4.071和0.117-0.508,平均值分别是1.923、2.756和0.403。灵昆泥相潮间带的ABC曲线表明该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严重的扰动。岩相潮间带数据与历史数据比较发现大型底栖动物趋向小型化,机会种逐渐取代敏感种的优势地位,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退化趋势。
王航俊张钊周时强刘亚林郜钧璋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围垦工程
2014年冬季浙江中部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集被引量:3
2016年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121°42′E^126°18′E,28°43′N^30°02′N的浙江中部海域,对97个站位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细胞丰度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3属163种(含19未定种),其中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浙江中部海域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4种生态类型:半咸水类群、沿岸广温型、近海广温广盐型、外海高温高盐型,其中最主要生态类型为近海广温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齿状藻(Odentella sinens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太阳双尾藻(Ditylum sol)、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0.3×104个/m3~67.1×104个/m3,平均值为8.8×104个/m3,呈现近岸>近海>外海的分布特点,高值区位于三门湾至渔山列岛之间的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36;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与盐度呈负相关,与磷酸盐、硝酸盐成正相关。
刘亚林黄秀清蒋晓山王航俊邹清齐安翔
关键词:浮游植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