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雨农

作品数:6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鼻炎
  • 3篇变应性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糖皮质
  • 2篇糖皮质激素
  • 2篇糖皮质激素类
  • 2篇皮质激素
  • 2篇皮质激素类
  • 2篇激素
  • 2篇激素类
  • 2篇变应性鼻炎
  • 2篇充血
  • 1篇动物模型建立
  • 1篇盐水
  • 1篇延伸护理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性鼻炎
  • 1篇黏膜
  • 1篇黏膜修复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滨州市中心医...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王洪田
  • 6篇王雨农
  • 1篇徐传伟
  • 1篇巴合藏
  • 1篇张英
  • 1篇王雪松
  • 1篇李宝强
  • 1篇薛荣琰
  • 1篇王广智

传媒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重视环境控制做好健康教育被引量:8
2017年
国内外诊疗指南均明确指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治疗包括环境控制、抗过敏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概括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1-3])。环境控制是指避免吸入和食入各种过敏原,可预防和治疗AR。抗过敏药物不能治愈而只能控制AR,用药后症状好转,停药后症状复发。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是针对特定过敏原进行的疫苗治疗,可谓精准病因治疗。
王洪田王雨农
关键词:环境控制健康教育
延伸护理在哮喘伴变应性鼻炎儿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分析延伸护理模式对哮喘伴变应性鼻炎儿童病情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16例6-14岁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按患儿家长自愿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延伸护理组各58例。常规护理组实施以住院或门诊患者为中心的常规护理,延伸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伸护理,观察干预前后患儿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症状/45征量化评分、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遗忘用药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误学(误园)天数、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测定指标的变化。上述指标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结束时共评定5次。比较2组的差异。结果1年后延伸护理组58例中良好控制占68.97%(40/58),部分控制占31.03%(18/58),未控制0例;常规护理组58例中良好控制占37.93%(22/58),部分控制占62.07%(36/58),未控制0例;延伸护理组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1.23,P〈0.01)。常规护理组变应性鼻炎症状/体征评分、哮喘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1.88±0.72)、(1.83±0.75)分,延伸护理组分别为(0.79±0.71)、(0.88±0.6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0、7.133,P〈0.01)。延伸护理组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遗忘用药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误学(误园)天数分别为(0.60±0.59)次、(11.05±7.40)次、(8.83±2.79)d、(8.69±5.46)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94±1.52)次、(35.28±8.84)次、(20.95±5.46)d、(24.72±5.9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O.50~15.87,P〈0.01)。延伸护理组肺功能检测结果PEF、FEVI、FEV25、FEV50、FEV75分别为82.02±6.04、88.19±5.10、80.67±4.88、80.07±3.73、81.52±3.85,明显优于�
巴合藏王雪松张英王雨农王广智徐传伟李宝强薛荣琰王洪田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季节性儿童哮喘延伸护理
减充血剂对豚鼠鼻黏膜损伤与黏膜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减充血剂对豚鼠鼻黏膜的损伤作用,并探讨糖皮质激素及盐水冲洗对鼻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以下同)将65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4组;A组(20只)用0.1%盐酸萘甲唑啉喷鼻液双侧鼻孔喷鼻,每次2喷,每日6次,喷鼻2周;B组(20只)用1%呋麻滴鼻液双侧鼻孔滴鼻,每次2滴,每日6次,滴鼻2周;C组(20只)用色甘萘甲那敏鼻喷雾剂双侧喷鼻,每次2喷,每日8次,喷鼻2周.D组(5只):未做任何干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在使用鼻减充血剂第1周末和第2周末,从A、B、C组分别随机抽取6只豚鼠,从D组抽取1只豚鼠,用鼻内镜观察鼻腔形态学改变;随后处死并取鼻黏膜,H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学改变.2周后停用鼻减充血剂,从A、B、C三组剩余的豚鼠中每组随机抽取3只,组成甲组(9只),再次从三组豚鼠中每组随机抽取3只,组成乙组(9只),最后剩余的6只豚鼠组成丙组.甲组用糠酸莫米松双侧喷鼻治疗,每次2喷,每日1次;乙组用2.3%盐水冲洗双侧鼻腔治疗,每次1ml,每日1次;丙组无任何治疗措施.治疗后第1、2周末,比较甲乙丙各组内镜下所见的鼻黏膜颜色、鼻甲形态差异以及显微镜下鼻黏膜组织水肿、充血、纤毛损伤的差异(采用等级计分方式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结果使用减充血剂2周后与使用前及使用1周后相比,A、B、C三组豚鼠鼻内镜下鼻黏膜充血、水肿,显微镜下组织水肿、充血、纤毛损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糖皮质激素及2.3%盐水治疗2周后,甲乙组豚鼠鼻内镜下鼻黏膜颜色、鼻甲形态以及显微镜下鼻黏膜组织水肿、充血、纤毛损伤较治疗前均有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短期、大剂量鼻用减充血剂可致豚鼠鼻黏膜损伤,用药时间越长损伤越重,鼻喷糖皮�
王雨农王洪田
关键词:鼻炎糖皮质激素类盐水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建立及白细胞介素6、10因子检测的初步报告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豚鼠模型并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方法选用20只Hartley豚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随机分配。卵清蛋白(ovalbumin,OVA)作为致敏原,氢氧化铝作为佐剂。分两个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全身致敏,第二阶段鼻部激发。实验组OVA混悬液1ml腹腔注射,隔日1次,共7次;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1 ml腹腔注射。全身致敏后隔3 d用OVA溶液滴鼻,每侧鼻腔0.05 ml,1次/d,连续7 d;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滴鼻。观察鼻痒(挠鼻)、喷嚏、清涕、哮喘等行为,用1~3分对四项行为评分,总分5分以上判定造模成功。高倍病理显微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用试剂盒检测黏膜组织中IL-6和IL-10。结果实验组豚鼠被致敏和激发后,频繁出现鼻痒(挠鼻)、喷嚏、清涕等行为,实验组造模成功率60%,实验组较对照组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死亡1只,其肺组织以及支气管黏膜较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实验组豚鼠鼻黏膜组织IL-6水平为(185.41±9.57)ng/L,IL-10水平为(99.97±12.71)ng/L,较对照组IL-6水平(4.35±0.30)ng/L、IL-10水平(4.45±0.31)ng/L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AR豚鼠模型成功建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栾兆磊王雨农王洪田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6年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过敏性炎性反应疾病,常见症状是鼻痒、喷嚏、清涕、鼻塞。AR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甚明确。AR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AR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1988年Tanaka等首次应用甲苯二异氰酸酯(2,4-toIyIenediisocyanate,TDI)成功制成了豚鼠AR模型之后,人们便对AR动物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栾兆磊王雨农王洪田
关键词:动物模型
药物性鼻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7年
药物性鼻炎是指长期、过量应用鼻部减充血剂导致的鼻黏膜非变应性炎性反应,常发生于伴有鼻塞症状的鼻炎患者。在长期使用鼻减充血剂的基础上出现鼻塞症状为该病的主要特征,不包含流涕、喷嚏等。体征为鼻黏膜红肿、增厚、失去弹性、对减充血剂不再敏感。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鼻黏膜纤毛缺失、鳞状上皮化生、上皮水肿、上皮细胞裸露、杯状细胞增生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上主要为停用鼻部减充血剂及使用鼻喷糖皮质激素。
王雨农栾兆磊王洪田
关键词:药物性鼻炎鼻塞糖皮质激素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