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健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鱼类
  • 3篇群落
  • 3篇
  • 2篇鱼类群落
  • 2篇类群
  • 2篇河砂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电阻
  • 1篇动力因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鱼类组成
  • 1篇针铁矿
  • 1篇烧杯
  • 1篇生境
  • 1篇生境评价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湿地
  • 1篇湿地生物多样...

机构

  • 10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0篇黄健
  • 4篇黄亮亮
  • 2篇陈辉
  • 2篇吴志强
  • 2篇高明慧
  • 2篇尹超
  • 1篇徐莉
  • 1篇李艳红
  • 1篇宋晓红
  • 1篇黄健

传媒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的桂江水生态系统评价被引量:1
2018年
论文对桂江鱼类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鱼类6 428尾,隶属于6目17科67属92种。利用上游漓江历史数据并结合桂江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鱼类总物种数(M1)、鲇形目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2)、鲈形目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M3)、肉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M4)、敏感鱼类数量百分比(M5)、产漂流型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6)、产粘性卵鱼类数量百分比(M7) 7个参数指标的桂江F-IBI指标体系。采用1,3,5赋值法计算不同季节各采样点的F-IBI值。评价结果表明:(1)桂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大多数采样点处于"差~一般"(含差和一般)之间,占72. 4%;(2)各采样点之间的健康状况差异不明显,昭平较其他采样点状况稍好,京南、大郎则稍差;(3) 4月份桂江的健康状况整体要好于其他月份。
邓明星黄亮亮尹超莫苑敏黄健吴志强
关键词:鱼类河流健康
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带中水动力因素对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河砂是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带中常见的含水层介质,研究其吸附行为特征及水动力学因素对其吸附行为的影响机理,可以为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带中砷的迁移转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开展河砂对砷的静态吸附实验,探究其吸附行为特征和...
黄健
关键词:河砂水动力
桂江鱼类组成及其群落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为探究桂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于2015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桂江平乐(S1)、昭平(S2)、五将(S3)、马江(S4)、木格(S5)、大郎(S6)、京南(S7)、倒水(S8)、梧州(S9)共计9个采样点,进行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93种,隶属于6目、17科、 66属,其中以鲤形目为主(63种),占总种数的67.74%。鱼类相对多度(Relative density)显示,全年优势种为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总个体数的12.75%。不同季节的优势种有差异,冬季优势种为伍氏半歺又鱼(Hemiculterella wui)、歺又鱼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春季优势种不明显,个体数较多的有南方拟歺又鱼(Pseudohemiculter dispar)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夏季优势种为歺又鱼、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和南方拟歺又鱼;秋季优势种为歺又鱼、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us)和尼罗罗非鱼(T.niloticus)。无度量多维排序图(NMDS)和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除夏季与秋季外(P=0.178>0.05),其余季节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珠江水系鱼类繁殖期(4-6月)及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所致。采样点S1与S7、S8、S9,S6与S7、S8、S9,S2与S6、S9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河流库区化、过度开发以及外来入侵种是导致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变化显著的原因。
尹超黄健黄健黄亮亮吴志强徐莉徐莉
关键词:鱼类物种组成
流速及介质粒径对As(Ⅲ)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4年
为了解潜流带中地下水流速和介质颗粒对As(Ⅲ)迁移的影响,选用天然河砂为介质,配制地下水含As(Ⅲ)模拟液,开展室内批实验和动态柱实验并进行表征分析,探讨流速和介质粒径对As(Ⅲ)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1)粒径越小的河砂与As(Ⅲ)相互作用平衡时间越长,As(Ⅲ)的单位吸附量(Q_(e))随着河砂粒径的增大而减小(0.15~0.18 mm的粒径河砂除外),单层最大吸附量(Q_(m))随着粒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2)As(Ⅲ)在河砂上的迁移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粒径和流速效应;一方面,河砂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增加了水-砂相互作用时间和限制了地下水冲洗速度,不利于As(Ⅲ)在河砂中的迁移;另一方面,流速越大导致空隙通道内的水力剪切力增强,紊流强度的提高减小了滞留边界层厚度,利于As(Ⅲ)在河砂中的迁移.
杜海玲单慧媚黄健曾春芽张进贤刘允全
关键词:流速粒径迁移水文地质学
广西青狮潭水库水体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8
2019年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桂林市青狮潭水库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OFX)、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恩诺沙星(ENR))进行监测,并分析其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青狮潭水库水体中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50.00~660.13、3.70~5.00、3.49~6.22和4.59~6.06 ng/L;与国内河流抗生素浓度水平相比,青狮潭水库水体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浓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青狮潭水库水体喹诺酮类抗生素浓度与水体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OR浓度与pH相关性极显著、与浊度相关性显著,CIP浓度与总磷浓度相关性显著,OFX和ENR浓度与理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青狮潭水库东湖区、西湖区水体中OFX存在高风险,NOR、CIP与ENR处于中等风险水平.
莫苑敏黄亮亮王倩黄健邓明星邹琦GUYEN Manhlinh李艳红
关键词: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价青狮潭水库
漓江上游区河流生境及其与鱼类群落的关系
河流生境是鱼类群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和环境,与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及能量流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生态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河流生境遭到破坏,河流自然功能退化,甚至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丧失.为...
黄健
关键词:鱼类群落生境评价
文献传递
电阻式水位降深监测仪及其稳定性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阻式水位降深监测仪,包括:单片机、若干额定电阻器、电路板;还提供电阻式水位降深监测仪的多种稳定性测试方法,包括:20~100KΩ的电阻范围内的电阻式水位降深监测仪的稳定性测试;纯水、氯化钠溶液、自来水中...
单慧媚彭三曦黄健黄正榴张海阳
文献传递
一硫代砷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0年
以一硫代砷酸盐(monothioarsenate, MTA)为研究对象,查明其在针铁矿上的吸附特征,分析砷酸盐、亚砷酸盐、胡敏酸(humic acid,HA)、硝酸盐和磷酸盐对针铁矿吸附MTA的影响并识别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当溶液中仅有一种砷形态时,MTA、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8、 2和4 h,吸附过程均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量(qe)分别为2 129.851、 3 291.838和1 788.767mg·kg-1;当溶液中两种砷形态(砷酸盐与MTA,或亚砷酸盐与MTA)共存时,MTA在针铁矿上的吸附过程仍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但qe显著减少,分别为1 236.941mg·kg-1和1 532.287mg·kg-1,主要原因是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均能与MTA竞争吸附位点.②MTA在针铁矿上的qe随着HA浓度(10~50 mg·L-1)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为HA大量的官能团抢占了针铁矿表面吸附点位,从而抑制了MTA的吸附;③当溶液中添加磷酸盐时, MTA、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在针铁矿上的qe显著降低,分别为492.802、 815.782和303.714mg·kg-1,这是因为P与As存在竞争性吸附;当添加硝酸盐时,溶液中电子受体数量和Eh增加从而使得3种砷形态的qe均增大,分别为2 211.030、 3 444.023和1 835.537mg·kg-1.
廖丹雪单慧媚张进贤彭三曦黄健陈辉赵超然曾春芽
关键词:针铁矿影响因素
S^(2-)对河砂吸附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2022年
水体中S^(2-)与砷(As)的迁移富集密切相关,但不同含水介质中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查明潜流带中常见含水介质河砂在S^(2-)作用下对As的吸附特征,设计并开展了As在河砂上的吸附动力学实验,以及S^(2-)作用下河砂对As的吸附实验,结合PHREEQC模拟计算,XRD、SEM-EDS、XPS和FTIR等表征测试技术,进一步识别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固液比为25 g/L情况下,河砂对As的吸附在200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且对As(Ⅴ)的吸附量明显高于As(Ⅲ);随着S^(2-)浓度的增加,河砂对As吸附能力逐渐减弱;模拟及表征测试结果显示,少量As被吸附在河砂表面,主要与其表面的Fe、Al结合,其中As(Ⅲ)的吸附可能还与Si-O键断裂后与S^(2-)结合形成的SiS_(2)有关。S^(2-)对河砂吸附As的主要影响机理为:①S^(2-)的加入使得溶液pH值升高、Eh值降低,从而抑制了As的吸附;②添加S^(2-)条件下河砂表面的Fe、Al等能与S和As形成AlAs、AlAsO_(4)、FeS_(2)及Fe_(4)As_(2)O_(11)等化合物,减少了河砂表面吸附As的活性位点。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As-S作用机理,以及As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过程的认识。
杜海玲单慧媚陈辉彭三曦黄健
关键词:河砂
会仙湿地鱼类聚群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多样性维持机制
黄亮亮邹琦宋晓红黄健高明慧郑盛春
世界各地湿地生物多样性及重要栖息地都面临严重的威胁,而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所有生态系统中受到的影响最大、退化最严重。该项目以会仙湿地为研究区域,对其永久性河流、湖泊、农田沟渠及农田等不同生境类型及其鱼类多样性进行调查,揭示...
关键词: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鱼类群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