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3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
- <正>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1]。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
- 李爱敏张莹郝晓莉
- 文献传递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上对肿瘤患者、需长期给药患者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的首选给药途径,一般可留置一年左右但是堵管率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旦发生堵管,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者...
- 郝晓莉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堵塞
- 文献传递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对比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外科手术组(41例)和ESD组(41例)。外科手术组行D1+β或者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ESD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质量、手术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ESD组病变部位水平切缘阳性率[7.32%(3/41)]、垂直切缘阳性率[4.88%(2/41)]和完全切除率[92.68%(38/41)]与外科手术组[2.44%(1/41)、0(0/41)、97.56%(4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外科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9.76%)低于外科手术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外科手术组有1例(2.44%)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2.44%)患者发生局部复发,ESD组有1例(2.44%)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相当,而ESD手术创伤更小,有利于术后尽早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赵玉杰袁茹王峰郝晓莉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远期疗效
- 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1例的抢救与护理
- 化学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化疗的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分为四度,其中第Ⅳ度最为严重,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低于1.0×109/L,粒细胞计数低于0.5×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25×109/L,血红蛋白低...
- 郝晓莉
- 文献传递
- 颅脑降温仪在恶性淋巴瘤高热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期间患者代谢率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高热是淋巴瘤患者的主要症状,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很重要的,...
- 郝晓莉
- 8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标准健康教育的对照研究
-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它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某一类患者制订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表格或路线图,护理人员可依据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
- 王俊玲李爱敏李秀霞史小丽郝晓莉
- 文献传递
- 双腔PICC导管联合一次性便携式输注泵应用的护理
- 化疗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随着新的化疗方案不断出现,对于用药的浓度、速度、剂量、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EPOCH方案在临床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高难度复发性NHL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目前公认的...
- 郝晓莉
- 关键词:癌症化疗PICC导管护理疗效
- 伊立替康联合氟脲嘧啶治疗转移性大肠癌30例护理
-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商品名开普拓)是喜树碱的水溶性半合成衍生物。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本科应用CPT-11联合四氢叶酸钙(CF)、氟脲嘧啶(5-Fu)治疗转移性大肠癌27例,效果较好...
- 郝晓莉
- 文献传递
- 8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标准健康教育的对照研究
-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1],它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某一类患者制订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表格或路线图,护理人员可依据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诊疗、护理有序...
- 王俊玲李爱敏李秀霞史小丽郝晓莉
- 关键词:健康教育肿瘤化疗护理
- 文献传递
- 不同切口方法对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后减少渗液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方法对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减少穿刺点渗液的效果观察。方法将680例需行PICC置管患者根据切口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纵切口组(342例)和横切口组(338例)。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渗液发生率及渗液量的发生情况。结果纵切口组患者渗液发生率及渗液量低于横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导引下MST行PICC穿刺时采用纵向切口法,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液发生率,减少穿刺部位的渗液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李爱敏张莹孙巧枝郝晓莉史小丽
-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改良塞丁格技术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