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荣妹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水陆交错带
  • 3篇植物
  • 3篇污染
  • 2篇底质
  • 2篇须根
  • 2篇植被
  • 2篇植被群落
  • 2篇太湖
  • 2篇群落
  • 2篇湖滨带
  • 2篇河流
  • 1篇氮磷
  • 1篇氮磷释放
  • 1篇氮污染
  • 1篇氮污染特征
  • 1篇断面水质
  • 1篇营养化
  • 1篇植被生态
  • 1篇植被修复
  • 1篇植物特征

机构

  • 9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常州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作者

  • 9篇胡小贞
  • 9篇耿荣妹
  • 6篇许秋瑾
  • 3篇卢少勇
  • 3篇姚程
  • 2篇冯胜
  • 1篇庞燕
  • 1篇成小英
  • 1篇蒋丽佳
  • 1篇林娜娜
  • 1篇项颂
  • 1篇张文慧

传媒

  • 2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构建方法
本发明属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的植被群落构建方法,形成基于新生生境改善的水陆交错带植被生态修复模式。该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植被修复模式设计(2)不同区带植物种类优选(3)立体植被构建设...
胡小贞许秋瑾卢少勇耿荣妹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2
2017年
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黄菖蒲、双穗雀稗、李氏禾、黄花水龙及香菇草这5种植物,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水陆交错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模拟扰动条件下5种水生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结果表明,植物对底质总磷释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可以将上覆水总磷浓度控制在0.02 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控制在0.03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试验组总磷释放率控制在0.1 d-1,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试验组控制在0.05 d-1.植物生长增加了底质氮的赋存,带来底质氮释放的增加,而黄菖蒲、双穗雀稗则可以将底质总氮释放速率控制在0.02 d-1,上覆水总氮浓度控制在0.4 mg·L^(-1).植物须根根长密度、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成为抑制底质氮磷释放的主要因素,须根穿插增加底质中粒径≤50μm的颗粒物,从而减少了水体扰动造成的底质上扬;同时须根在生长过程增加底质总氮含量,吸收底质中的磷.5种水陆交错带植物正是通过上述两种机制抑制底质中氮磷的释放,其中黄菖蒲、双穗雀稗因为其发达的根系,抑制氮磷物质释放的效果最佳,其次为李氏禾、香菇草,黄花水龙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在5种植物中最小.
姚程胡小贞卢少勇耿荣妹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湖滨带底质的稳固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5种水生/湿生植物植物,并利用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和湖滨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开展了5种植物对底质稳固作用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底质孔隙度减少、细小粒径(<50μm)增加有利于底质稳固,改善上覆水指标,减少扰动给上覆水所带来的悬浮颗粒物.直径≤1 mm的须根量、须根长度和须根面积与底质孔隙度和粒径分布增益值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存在斜率为0.006~1.727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黄花水龙、黄菖蒲植物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则存在斜率为-0.091^-0.011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黄菖蒲与黄花水龙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1.495和9.475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368和0.294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1.844和0.944 mg/cm^3,两种植物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15%和9%,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92%和47%;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057、7.368和0.651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033、0.228和0.022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0.678、2.537和0.160 mg/cm^3,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6%、36%和1%,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16%、17%和-13%.5种植物通过根系提高底质的稳定性,减少底质在水力扰动下悬浮物质以及营养盐的释放,从效能上表现为李氏禾>双穗雀稗>黄菖蒲>黄花水龙>香菇草.
姚程胡小贞耿荣妹薛彦君成小英
关键词:根系参数
基于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河流水环境容量案例分析:以银川市灵武东沟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是保障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的科学依据。以银川市灵武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灵武东沟入黄口断面水质达标要求,建立"控制单元划分-水环境问题诊断-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水环境容量核算与分配-污染管控"系统体系,进行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研究区水文、行政区划及污染源分布情况,划分3个控制单元;2)水环境问题诊断结果显示氮浓度超标严重,枯水期污染物浓度高,工业为主的点源为重点控制污染源;3)首要超标污染物NH4^+-N的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单元NH4^+-N的许可排放量为384.32 t/a,小于入河排放量,需进行入河排放总量控制;4)采用污染贡献分析法进行总量分配并基于分配结果提出"污染源系统控制-河道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水量保障与优化-综合监管"的污染减排方案,最终实现了水环境容量体系在研究区的建立与应用。
项颂庞燕庞燕耿荣妹胡小贞
关键词:水质达标水环境容量
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构建方法
本发明属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城郊缓坡型水陆交错带的植被群落构建方法,形成基于新生生境改善的水陆交错带植被生态修复模式。该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植被修复模式设计(2)不同区带植物种类优选(3)立体植被构建设...
胡小贞许秋瑾卢少勇耿荣妹
文献传递
一种促进浮床去除污染水体中营养盐的多点曝气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促进浮床去除污染水体中营养盐的多点曝气方法,由流量泵、皮软管、多点曝气装置(包含不同型号的塑料水管、缠绕带、曝气头)构成:所述的多点曝气装置与流量泵和皮软管良好组合,与生态浮床形成一个整体,使曝气流...
薛彦君许秋瑾胡小贞耿荣妹冯胜
文献传递
太湖流域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秋、冬季氮污染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为研究太湖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水体氮污染特征,于2011年9 12月连续对流经4种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沿程共32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各样点的氮浓度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流经农田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总氮浓度由缓冲带外进入缓冲带内不断减小,到入湖河口处有轻微上升;流经养殖塘型、村落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总氮浓度由缓冲带外进入缓冲带内变化不大,到接近入湖河口时浓度显著升高;流经生态型缓冲带入湖河流中各氮元素形态沿程不断降低.在流经4种类型湖泊缓冲带入湖河流中,流经农田型、养殖塘型和生态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以硝态氮为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而流经村落型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同为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与缓冲带类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外源污染排入对流经缓冲带的入湖河流中氮元素总量及形态产生较大影响.流经生态型缓冲带入湖河流净化效果最佳,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削减率分别为60%、53%和61%.
胡小贞耿荣妹许秋瑾蒋丽佳林娜娜
关键词:富营养化太湖流域氮污染入湖河流
太湖东岸湖滨带水生植物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调控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7月对太湖东部湖滨带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和水、底泥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生植物与水质、底质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现有水生植物22种,其中挺水植物6种,浮水植物9种,沉水植物7种,挺水植物优势种为茭草、芦苇和水花生,浮水植物优势种为荇菜、四角野菱、槐叶萍和水鳖,沉水植物优势种为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调查区域内沉水植物生物量均值为1.80 kg/m^2,其中东太湖水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生物量最大。透明度与水深的比值、透明度以及底质的物理性状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显著相关,可能是影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在太湖湖滨带水生植物修复工作中,物种选择应以本土物种及耐污种为主,同时加强湖滨带良好生境的营造,为水生植物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耿荣妹胡小贞许秋瑾冯胜薛彦君
关键词:太湖湖滨带水生植物生物量
山美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价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解泉州市山美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水平,采用电离子耦合法(ICP-MS)测定了库区20个采样点不同分层的67个沉积物样品的w(As)、w(Zn)、w(Cd)、w(Pb)、w(Cu)、w(Cr),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库区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的评价.结果表明,Cd是山美水库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同分区分层w(Cd)平均值为0.24~0.49 mg/kg,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不同分区w(Cd)存在差异,污染层的Ⅰ区、Ⅱ区显著高于Ⅲ区(P〈0.05).Pb和Cu虽有累积但污染情况较轻.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为入库河流承接的沿程生活、工业及农业污染物,部分来源为周边村庄的生活及农业污染物.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山美水库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轻度污染)〉Cu(清洁)〉Pb(清洁)〉As(清洁)〉Zn(清洁)〉Cr(清洁).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6种元素中,Cd的生态风险为"强",其他重金属则是低或无生态风险.研究显示,在开展底泥疏浚工作中,疏浚深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沉积物氮、磷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并需在底泥堆场采取防渗措施避免重金属对土壤及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张文慧许秋瑾胡小贞耿荣妹邱祖凯姚程
关键词:山美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生态风险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