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建军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2篇灌浆
  • 1篇冬小麦
  • 1篇源库
  • 1篇源库关系
  • 1篇遮阴
  • 1篇遮阴处理
  • 1篇衰老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变化
  • 1篇逆序
  • 1篇籽粒
  • 1篇灌浆过程
  • 1篇灌浆特性
  • 1篇核磁
  • 1篇核磁共振
  • 1篇核磁共振成像
  • 1篇成像
  • 1篇磁共振
  • 1篇磁共振成像

机构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篇汪自庆
  • 2篇唐燕
  • 2篇杜光源
  • 2篇邢建军
  • 1篇王长发
  • 1篇牟红梅
  • 1篇何建强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麦灌浆过程籽粒水分变化的核磁共振检测被引量:19
2016年
花期至成熟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麦穗的水分状态随着干物质的积累而呈现出独特的变化特征。为了揭示活体冬小麦灌浆过程的水分变化规律,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的无损检测特性,结合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和核磁共振T2弛豫谱分析,对小麦麦穗进行了连续活体检测。核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结果表明,灌浆前期籽粒的水分不断增加,至花后15 d籽粒的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值,此后小麦籽粒的水分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灌浆物质在籽粒中积累的顺序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经核磁共振T2弛豫谱分析,麦穗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半结合水和自由水三种相态。从籽粒形成至完熟期麦穗不同相态的水分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但涨落步调不尽相同,其中结合水含量的增长期最长,至蜡熟期结束时(花后33 d)才达到最大值。籽粒形成后麦穗总水分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即使在籽粒干质量快增期(花后15 d至花后27 d),籽粒中干物质的迅速积累也并未导致水分含量的明显减小,单穗的总水分含量与最大水分含量相比仅仅减少了十分之一。花后30 d之后,随着颖片及穗轴逐渐变黄衰老和籽粒的脱水成熟,麦穗水分含量才急剧减小。小麦灌浆中期麦穗维持较高水分含量,说明水分在同化物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除了灌浆中期较高的水分含量,蜡熟期的快速脱水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贮存并减少呼吸消耗,对于小麦产量的形成和稳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牟红梅何建强邢建军要世瑾唐燕汪自庆杜光源
关键词:水分核磁共振成像冬小麦灌浆
叶片遮阴处理对逆序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为揭示逆序衰老小麦源库互作关系及叶片的衰老机制,以逆序衰老小麦‘兰考矮早8号’和正常衰老小麦‘小偃22’为材料,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花后不同时期套袋遮阴对小麦源库关系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8号’具有相对较大的千粒质量和最大穗粒体积,具有较长的灌浆活跃期,且具有相对较高的灌浆速率;‘小偃22’顶二叶的干物质量在灌浆期内基本保持同步变化,而‘兰考矮早8号’旗叶干物质量比倒二叶早10d到达最大值;2种小麦的物候期对遮光处理的响应方式不同。遮光处理后‘小偃22’茎干物质量转运都被推迟,而‘兰考矮早8号’则正好相反,茎干物质转运提前;旗叶遮光显著降低‘小偃22’的最大穗粒体积,‘兰考矮早8号’倒二叶的遮光处理对穗粒体积的影响水平超过了旗叶的遮光处理。可见,逆序衰老小麦对遮光处理的适应性较强,具有通畅的碳同化物运输流和较大的籽粒库库容,是其保持较高灌浆活性和较长灌浆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邢建军汤毛月杜光源唐燕王长发汪自庆
关键词:小麦灌浆源库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