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民
- 作品数:21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 《庄子》内篇中“游”思想的心理学价值
- 2013年
- 在《庄子》中,内篇是理解庄子思想的核心,而对内篇中"游"思想的阐发又是关键。文章试图从有利于心理学吸收道家思想的立场出发,对《庄子》内篇中蕴含的"游"的思想进行整理和阐发,以期对现代心理健康领域提供一些启示。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游"的心理学内涵,"游"思想中的思维方式,"游"思想中的顺应观等。
- 傅绪荣孙庆民
- 关键词:《庄子》内篇心理学
- 论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包括知人观、知人术和有关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是一个从有关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到各种知人的方法、技巧以及认知者理念的内涵丰富的整体系统。知人术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方式,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有关具身认知的思想,与现代具身认知的理念相一致,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具身特点,显示出中国古人有关社会认知思想的先见性与高明性。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既是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 孙庆民
- 关键词:中国文化社会认知
- 心理距离与认知表征被引量:2
- 2013年
- 人们对客体的认知表征存在不同的层次。以往研究一般将认知表征简单的分为高解释水平(更抽象)和低解释水平(更具体)。在高解释水平上表征客体,人们关注抽象的、结构化的和抽离于具体情景的信息;相反,在低水平解释上,人们更关注客体的具体细节和情景信息。心理距离是影响认知表征的重要因素。对心理距离远的客体倾向于进行高水平或抽象的表征,而对心理距离近的客体倾向于进行低水平表征。心理距离通过影响认知表征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这些研究发现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 傅绪荣孙庆民
- 关键词: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
-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被引量:9
- 2015年
- 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网络使用状况问卷对6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的独特效应及其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PIU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于大学生PIU具有显著预测作用;(2)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会影响大学生PIU,具体而言,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显著负向预测PIU,消极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PIU;(3)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PIU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叶理丛孙庆民夏扉周斌
- 关键词:压力性生活事件大学生中介
- 社会支持与高考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高考焦虑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考试焦虑量表对733名高三学生进行研究。结果:1社会支持与高考焦虑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高考焦虑显著负相关;2心理韧性中介了社会支持与高考焦虑之间关系;3性别调节了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高考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社会支持对高考焦虑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叶宝娟郑清孙庆民周全丁丹东
-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韧性性别
- 中庸思维研究述评
- 2013年
-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中庸的研究一直是人文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的推进,心理学家以中庸思维为切入点开始涉足中庸这一领域。简要回顾了中庸的内涵和中庸思维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庸思维的测量,并对中庸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文章的最后对目前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 傅绪荣孙庆民
- 关键词:中庸思维辩证思维
- 心理学对中华文化的新诠释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广博,其核心是儒家文化。文章依据心理学原理,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进行了重新诠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表现为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社会交换思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仁&...
- 孙庆民
- 关键词:中华文化心理学
- “思维错觉”质疑——与卢祖明同志商榷
- 1989年
- 卢祖明同志在八七年《心理学探新》第三期上,撰写了《思维错觉浅谈》一文。文中提(?)“思维错觉”这一新概念。读后,深为作者的新颖的看法所吸引,颇感受益非浅,而静心体味,又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难以成理,委实不敢苟同。下面仅就我们粗浅的理解、略陈管见,以求教于作者、专家和同行。一、究竟何为错觉关于错觉这一概念,现在国内外心理学界都有大致相同的解释: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也就是错误的歪曲事实的知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 高峰强孙庆民王本法
- 关键词:思维形式心理学知觉
- 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
- 2011年
-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包括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了解过程,包括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内容。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认知,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认知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认知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心理思想。
- 孙庆民
- 关键词:中国文化非言语行为社会认知
-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概念厘定与相互作用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对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容易混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厘清,对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之间的质性差异与区别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两种沟通方式传递信息的契合情况和相互作用进行了论述。重新界定与表述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之间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澄清了以往对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探讨了两种沟通方式传播信息的契合性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文章的分析与论述对于重新认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客观准确地把握两种沟通方式的本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规范当前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有关内容的表述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 孙庆民傅绪荣
- 关键词: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