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路伟伟

作品数:37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北京市共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专利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同位素
  • 11篇水分
  • 11篇土壤
  • 6篇水分利用
  • 6篇水源涵养
  • 5篇氧同位素
  • 5篇油松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利用效率
  • 4篇导流管
  • 4篇植物
  • 4篇树轮
  • 4篇水量平衡
  • 4篇水文
  • 4篇水文学
  • 4篇碳同位素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坡面
  • 4篇气候

机构

  • 37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37篇路伟伟
  • 36篇余新晓
  • 36篇刘自强
  • 34篇贾国栋
  • 25篇孙佳美
  • 20篇赵娜
  • 15篇贾剑波
  • 11篇白艳婧
  • 5篇刘文娜
  • 4篇张永娥
  • 1篇樊登星
  • 1篇王丹丹
  • 1篇宝乐
  • 1篇张振明
  • 1篇伦小秀
  • 1篇陈俊刚
  • 1篇莫莉
  • 1篇朱永杰
  • 1篇张欢
  • 1篇张杰铭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5篇2018
  • 14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水分来源被引量:11
2017年
在季节性干旱区,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为了分析比较北京山区群落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D/H、^(18)O/^(16)O)技术,探讨典型群落植物侧柏、荆条、构树和胡枝子的水分来源及其对各水源的利用比率.结果表明:群落内4种植物的水分来源不同,侧柏主要吸收利用40~60、60~80和8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对这3层的利用率在23.3%~25.9%,对表层0~20和20~40 cm的利用率分别为12.3%和13.0%;荆条主要吸收利用60~80和8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51.9%和25.2%,对其他土壤水利用较少;构树主要吸收利用表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47.5%和36.8%;胡枝子对5个水源层水分均有利用,对0~20、20~40和40~60 cm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在21.4%~22.8%,对60~80和80~100 cm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分别为15.2%和18.3%.侧柏和胡枝子的水分利用深度相似,两个树种混交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水分竞争;荆条和构树的水分利用深度恰好互补,适宜混交.研究结果可为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最佳植物种组合方式提供参考.
刘自强余新晓贾国栋李瀚之路伟伟
关键词:群落氢氧同位素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SPAC水碳拆分及耦合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是陆地水文学、生态学和全球变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其水碳循环过程及耦合机制是前沿性问题.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整合和指示的特征有助于评估分析生态系统固碳和耗水情况.本文在简述稳定同位素应用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基于稳定同位素光学技术的SPAC系统水碳交换研究进展,包括:在净碳通量中拆分光合与呼吸量,在蒸散通量中拆分蒸腾与蒸发量,以及在系统尺度上的水碳耦合研究.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了生态系统尺度上长期高频的同位素观测,但在测量精准度、生态系统呼吸拆分、非稳态模型适应性、尺度转换和水碳耦合机制等方面存在挑战.本文探讨了现有主要研究成果、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以期对稳定同位素生态学领域的新研究和技术发展有所帮助.
徐晓梧余新晓贾国栋李瀚之路伟伟刘自强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
一种测定土壤呼吸及碳同位素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土壤呼吸及碳同位素的装置,包括空气吸入管路、二氧化碳过滤器、土壤气室和碳同位素分析仪;所述二氧化碳过滤器的进气孔连接所述空气吸入管路,二氧化碳过滤器的出气孔连接土壤气室,所述土壤气室通过气路管线连接所述...
余新晓李瀚之贾国栋孙佳美路伟伟刘自强徐晓梧
文献传递
一种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导的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改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导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混交林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待改造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调查,计算该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指数;(2)对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数处于“差”的低产劣质林木进行择...
余新晓刘自强贾国栋贾剑波孙佳美路伟伟赵娜娄源海李瀚之白艳婧侯沛轩何雅冰
文献传递
基于同位素测定的树木对各土壤层水分利用量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同位素测定的树木对各土壤层水分利用量的测定方法,包括步骤:S1同位素样品采集,S2同位素样品的测定,S3树木对水源水分利用率的确定,S4树干液流测定,S5单株树木液流通量计算和S6树木对水源水分利用量的...
余新晓刘自强李瀚之路伟伟娄源海贾国栋孙佳美贾剑波徐晓梧侯沛轩何雅冰刘文娜朱永杰
文献传递
北京山区侧柏水分利用策略被引量:16
2017年
侧柏是北京山区分布范围较广的典型针叶树种,揭示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分析生长季内侧柏枝条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并利用多元混合模型(Iso-source软件)计算侧柏对土壤水或地下水的利用比例,再结合叶片水势(ψ)、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s)和蒸腾速率(Tr)等生理生态因子同步观测,了解侧柏在生长季内的水分来源及生理生态适应。结果表明:侧柏的水分利用策略随季节波动,其在不同季节对不同土层水分的利用比例存在差异。在旱季,侧柏对表层0—20cm土壤水的平均利用率介于27.6—31.3%,对深层80—100cm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率分别介于27.0—33.7%和22.0—28.9%之间;进入雨季,侧柏对表层0—20cm土壤水利用比例增大,介于47.2—60.9%,对深层80—100cm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减小,分别介于10.5—16.2%和15.2—19.8%。旱季的侧柏水分亏缺更为严重,其叶片水势峰值比雨季低44.5%;旱季中的侧柏气孔导度在上午10:00达到峰值,但比雨季峰值低51.67%,其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峰值也相应的下降了22.3%和37.0%。侧柏能通过降低气孔导度减少水分损失来获得较高的碳同化速率,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刘自强余新晓娄源海李瀚之贾国栋路伟伟
关键词:侧柏氢氧同位素
一种用于盆栽植物的自动滴灌浇水设备
本发明涉及滴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盆栽植物的自动滴灌浇水设备,其包括贮水箱、固定支架、控制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滴灌装置,所述贮水箱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控制器固定设于所述贮水箱下方的固定支架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贮...
余新晓赵娜贾国栋何雅冰娄源海李瀚之白艳婧孙佳美刘自强路伟伟侯沛轩
文献传递
基于树轮δ^(13)C的北京山区侧柏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5
2017年
树木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存在地域及树种差异,北京山区作为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其主要树种侧柏水分利用效率(WUE)长期变化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侧柏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计算年均水分利用效率(WUE_i),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及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并结合树轮宽度,探究侧柏WUE_i与净固碳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918—2013年期间,北京山区年均气温呈逐渐升高趋势,年降水量波动较大.在此期间,侧柏树轮δ^(13)C逐渐减小,WUE_i呈逐渐增大趋势.侧柏WUE_i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WUE_i对气温升高的响应敏感性大于气温降低.侧柏WUE_i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明显,该地区降水量不是影响侧柏WUE_i的主要因素.侧柏去趋势树轮宽度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近20年下降趋势明显.结合WUE_i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气温升高导致气孔导度(g_s)降低,蒸腾量减少,同时增加了呼吸损耗,结果导致WUE_i升高,但侧柏净固碳量减少,生长减缓.
路伟伟余新晓贾国栋李瀚之刘自强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树轮宽度气孔导度
一种坡面水量平衡场观测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观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壤侵蚀和森林水文学技术领域,公开了坡面水量平衡场观测装置,包括:隔离边墙、集水槽、挡墙及收集装置;所述隔离边墙设置于坡面的基岩面上,所述集水槽对应于所述隔离边墙设置,所述挡墙内分别设置有表层导流管及壤中导流管...
余新晓孙佳美贾国栋贾剑波李瀚之侯沛轩赵娜路伟伟刘自强白艳婧
文献传递
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内CO_2浓度及其δ^(13)C值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被引量:6
2017年
本研究采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进行了大气CO_2浓度及其δ^(13)C值的原位观测,在半小时尺度上对比了林内不同高度处大气CO_2浓度及其δ^(13)C值的差异,并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内CO_2浓度自日出后经历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16:00—16:30,浓度为352.5μmol·mol^(-1),最大值出现在5:00左右,达到402.0μmol·mol^(-1),其δ^(13)C值变化趋势微弱且较为复杂,呈现出近地层先降低后升高、林冠层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日期内,林内CO_2浓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林内0、2、5、8、12.5和18 m处的日均值为386.5、369.9、368.2、367.8、367.9和367.9μmol·mol^(-1),δ^(13)C值呈现出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林内0、2、5、8、12.5和18 m处的日均值为-16.0‰、-13.7‰、-13.5‰、-13.5‰、-13.1‰和-13.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林内大气CO_2浓度及δ^(13)C值的主要因子,饱和蒸汽压差(VPD)可以影响林内CO_2浓度变化,风速可以影响林冠层CO_2浓度变化,而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地面净辐射则是影响近地层CO_2浓度及δ^(13)C值的环境因子.这些环境因子通过增强或减弱生态系统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影响林内CO_2浓度及其δ^(13)C值的变化.
李瀚之余新晓贾国栋赵娜刘自强路伟伟张永娥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光合作用环境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