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胸腔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单孔
  • 1篇单孔胸腔镜
  • 1篇胸腔积液
  • 1篇胸腔镜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破骨
  • 1篇破骨细胞
  • 1篇破骨细胞分化
  • 1篇肿瘤
  • 1篇重症肌无力
  • 1篇唑来膦酸
  • 1篇无力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化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吴骁伟
  • 1篇梅齐
  • 1篇张瑞杰
  • 1篇樊晓武
  • 1篇蔡奕欣
  • 1篇刘常宇
  • 1篇胡广原
  • 1篇严鹏
  • 1篇平伟
  • 1篇李旸凯
  • 1篇王洁
  • 1篇付向宁
  • 1篇付圣灵
  • 1篇张霓
  • 1篇郝志鹏
  • 1篇曹文娟
  • 1篇李杨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双侧同期小单孔VATS与传统VATS对MG治疗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双侧同期小单孔胸腔镜两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31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患者资料,其中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行传统的三孔VATS组76例,行单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行双侧同期小单孔VATS组55例,行双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肌无力症状缓解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131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双侧同期小单孔胸腔镜双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组,较传统三孔胸腔镜单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组手术时间稍长,但术后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胸管引流量和引流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2~ 90个月,131例患者中完成随访118例(90.08%),小单孔组症状缓解率94.5%(52/55),三孔组症状缓解率84.2%(64/76),且小单孔组肌无力危象较三孔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同期小单孔 VATS行双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三孔VATS单侧胸腺及纵隔脂肪切除相比,手术时间稍长,但胸腺及脂肪切除更加彻底,患者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肌无力缓解率更高,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降低.
付圣灵樊晓武平伟吴骁伟郝志鹏李旸凯王洁张瑞杰刘常宇蔡奕欣张霓付向宁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单孔胸腔镜
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D40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CD4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患者胸腔积液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40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28例,检测两组患者CD40、VEGF含量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 CD40、VEGF在恶性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CD40、VEGF检测的最佳临界诊断值分别为30.9 pg/ml、1706.55 pg/ml,特异度分别为86.4%、80.21%,灵敏度分别为88.3%、82.45%,同时二者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40、VEGF是肺癌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测指标,具有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检测。
梅齐吴骁伟李杨严鹏胡广原
关键词:肺肿瘤CD4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胸腔积液
唑来膦酸影响单个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及RANK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zoledronate,ZLN)对破骨细胞分化及相关信号分子组织蛋白酶K(capthsin 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RANK)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唑来膦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采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在诱导开始时即分成2组:G1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50 ng/ml RANKL诱导;G2组为实验组,从诱导开始就加入1×10^(-6)mol/L唑来膦酸处理,诱导4 d后收获并进行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计算破骨细胞数量并检测TRAP酶活性;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组织蛋白酶K、RANK的表达水平。结果唑来膦酸组生成的TRAP阳性的破骨样细胞较对照组少且核的数目也较少,唑来膦酸组较对照组破骨细胞生成的数目下降[(62.0±10.2)%,P<0.05];唑来膦酸组TRAP活性较对照组下降[(31.0±4.1)%,P<0.05];唑来膦酸组的组织蛋白酶K、RANK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降[(78.0±4.2)%、(49.0±1.9)%,P<0.05]。结论唑来膦酸通过抑制破骨前体细胞RANK的表达来抑制体外破骨细胞分化。
吴骁伟李少晗曹文娟
关键词:唑来膦酸破骨细胞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