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然
- 作品数:14 被引量:122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政策失灵与避责机制--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中的责任悖论被引量:11
- 2020年
- 随着公共政策的制定走上了一条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道路,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被引入到决策进程中来,这被认为是控制官僚权力、让官僚尽责的有效路径。然而,在“政府—专家—公众代表”构成的决策机制中,由于决策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政策责任也被稀释和分化。现有的决策体制虽然强调专家与公众的角色,却未赋予其有效行动的空间和能力,导致集体决策导向的并非“责任共担”的局面,而是官僚利用参与各方责任追究范围、责任追究主体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的差异,形成一种转嫁责任的避责机制。“替罪羊策略”、“折中而非择优”、“限制政策议程”以及“定制外部意见”等是政府官员在避责动机驱动下经常使用的策略。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僚主义,在运行中却可能被官僚制所同化,并演化成官僚主义在政策失败时的保护伞。
- 刘然
- “政策试点”“政策试验”与“政策实验”的概念辨析被引量:22
- 2019年
- policy experimentation一词因场景不同既可以翻译成"政策试验",也可以翻译成"政策实验"。"政策试验"与"政策实验"这两个概念显然是不同的。引入"政策试点"这一概念,则可以看到"政策试验"与"政策实验"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概念溯源与理论剖析可以发现,这组概念背后承载着不同的研究对象与逻辑侧重。"政策试点"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战争经验与治理传统,特指中国独创的"试行-推广"的政策运行方式,即"由点到面"。"政策实验"强调科学实验设计在政策实践中的植入与应用,然而,"政策试点"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源于其跳过了政策分析与政策立法的前端步骤,因而在形式和逻辑上区别于以系统分析、科学控制与全面规划为核心的政策实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策试验"与"政策试点"是同义词,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地方多样性的承认以及对单一"学样板"模式的摒弃,使政策试验囊括了政策试点之外的、出发点并非为了政策的全盘性调整而仅是优化地方治理的创新行为,因而,"政策试验"与"政策试点"渐行渐远。
- 刘然
- 环境-制度-行为分析框架下中国社会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本社会创新的发生源于外部环境、制度安排与微观主体行为的复杂互动:制度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塑造了制度安排中主体的激励与约束结构,并对交易成本、收益、资源、合法性等核心变量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决定了社会创新主体的行为逻辑。社会创新是在"环境-制度-行为"框架所塑造的触发机制、催发机制、驱动机制与行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 李云新刘然
- 关键词:社会创新制度环境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会变迁
- 云公益:大数据时代社会创新的新模式——以“益云地图”项目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当前,大数据浪潮为社会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它不仅可以为社会组织搭建一种新型公益平台,创造一种新型的数据价值发掘路径,还可以创新一种社会影响的新型扩散渠道,提升公益活动绩效的评测精度。总之,大数据技术为社会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文章基于益云地图项目的案例经验,从"云数据"救灾、"云数据"寻亲以及"云数据"公益三种创新模式进行横向切入,将大数据的应用具体化与实践化,致力于全面展示社会创新新模式——"云公益"的运行机制。
- 刘然
-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创新
- 并非只为试验:重新审视试点的功能与价值被引量:20
- 2020年
-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政策试点承载了新的历史使命,也呈现出了新的实践样态。当前,政策试点的试验环节、运行模式与制度特征等内容与改革初期相比已大不相同,从而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政策试点的功能与价值,推动试点研究的内容完善与知识更新。本文根据“政策后果的不确定性”和“政策工具的不确切性”两个维度的政策情境对试点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区分出了“试对”、“试错”、“示范”和“深化”四种不同的试点类型,分析它们的内涵、特点并结合历史实践进行阐释。在充分考察我国基于试验的改革过程的基础上,反思试点方法的功能、局限性以及未来试点制度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 刘然
- 政策失灵与避责机制——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中的责任悖论被引量:3
- 2020年
- 问题引入:谁来为政策失灵负责?从现实来看,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让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民主的扩张也让公民参与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默认的生活和行动方式。在这两个维度中发展出了一条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其核心价值在于把通过科学知识的决策与公众参与结合了起来。
- 刘然
- 关键词:公众参与科学知识民主化
- 中国社会创新的特征、动因与绩效——基于“中国社会创新奖”的多案例文本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社会创新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逐渐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创新活动不断涌现,然而国内研究依赖国外现有理论的复制与消化,难以满足社会创新的发展需要。论文整理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全部的69个获奖项目,采用多案例文本分析法对中国社会创新的时域分布、主体、领域、内容、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性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创新的主体参与、动因机制、绩效评估、模式扩散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探讨,全面考察了中国社会创新的特征、动因与绩效。当前的社会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创新的发展,需要重新思考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各方定位,探索多主体参与下的协同治理成为未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旋律。
- 李云新刘然
- 关键词:社会创新文本分析社会组织
- 社会体制重构过程中的诸要素被引量:3
- 2016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重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深化改革的要求中,则包含着社会体制重构的内容。近年来,在社会治理创新的主题下,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社会体制重构是新的社会体制替代旧的社会体制的过程,需要通过创新行动去诠释和印证这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需要通过微观意义上的持续创新去实现的目标。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社会体制重构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创新、创新复制、阶段性均衡,也可以将它们看作是新的社会体制重构过程中一个创新单元中的三个环节,而整个社会体制重构过程无非是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单元复制和持续展开。通过对一个创新单元的探讨,可以实现对社会体制重构的科学认识,从而作用于中国社会体制重构的实践。
- 刘然
- 关键词:社会体制社会转型
- 从民主向合作演进的历史与逻辑——读《走向合作的社会》一书所想
- 2018年
- 民主政治是人类工业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的一种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它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具有历史合理性。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当人类面临众多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所不曾遇到的问题时,肇始于西方的民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即开始褪色。张康之教授指出,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一场全新的启蒙运动,这将是以思考公共管理为核心的启蒙,导向的是寻求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方式,即建构一种合作社会。后工业时代的合作社会将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开放性的持续增长将带领我们走向多元治理主体共存的局面。并且,与工业社会诉诸于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合作治理更期望寻求人们内心道德理性的帮助,依靠伦理来建立一种非强制性的合作秩序。然而,合作能力不是先验存在的,也不是在工业社会的语境中进行刻意培育而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的个人与社会间的互动中逐步形成。
- 刘然
- 关键词:民主开放性
- 跨越专家与公民的边界——基于后常规科学背景下的决策模式重塑被引量:4
- 2019年
- 20世纪初的公共政策制定走向了一条科学化和理性化的道路。但后常规时代的科学往往无力提供政策制定所需的那种明确答案,因而也无法减少决策中日益增加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当前,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诸如"知识生产的模式2""知识分工"与"公民参与科学"等新兴概念,它们共同指向了专业知识生产的民主化趋势--必须重新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以一种与传统科学生产模式不同的、强调非职业化与情境化的知识范式去重新理解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以适应高度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情境下的政策争端。这意味着突破专业知识的规范性承诺和前提性预设,赋予公民智慧与科学专家以能力上的平等地位,在开放、多元的参与情境中实现公众与专家的共同磋商。在科学领域,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导向的是科学的认知转型;在政策领域,它将突破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导向一种更为扩大化的公民参与。
- 刘然
- 关键词:知识分工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