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桥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廊坊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丁苯
  • 3篇丁苯酞
  • 3篇评分
  • 3篇缺血
  • 3篇苯酞
  • 3篇TIA
  • 2篇短暂性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血小板
  • 2篇脑缺血
  • 2篇脑缺血发作
  • 2篇抗血小板
  • 2篇高龄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

机构

  • 7篇廊坊市人民医...
  • 5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王建桥
  • 6篇李战永
  • 3篇高双苓
  • 2篇孔德强
  • 2篇王学仕
  • 2篇李秀云
  • 2篇孔德强
  • 2篇魏向东
  • 1篇孟凤琴
  • 1篇吕爱娣
  • 1篇孙向军
  • 1篇李秀云
  • 1篇武桂平
  • 1篇郭银玲

传媒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丁苯酞联合双抗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分析评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109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按给予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2组,双抗组(55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丁苯酞组(54例):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组。分析丁苯酞组患者给药2w前后的心、肝、肾、凝血功能变化及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双抗组和丁苯酞组在住院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给药前后患者心、肝、肾、凝血功能反空腹血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治疗1w后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升高,停药1w后可恢复正常;给药第2天偶发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未经药物处理2d内自行消失。结论应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短期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具有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可逆。
孔德强魏向东王建桥李秀云李战永
关键词:丁苯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高龄患者
联合评分法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风险研究
高双苓王建桥王学士吕爱娣孔德强李秀云武桂平孙向军郭银玲
该研究探讨联合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进行评估的效能。对入院后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在ABCD2评分基础上,结...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
丁苯酞治疗高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孔德强李战永王建桥李秀云孟凤琴
该项目总结了丁苯酞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4周前后的NIHSS评分和CRP水平的变化,对比了不同组间的NIHSS评分差值、CRP差值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证实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显著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通过...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2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单抗组、双抗组、丁苯酞+单抗组、丁苯酞+双抗组。分别观察各组患者治疗4周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血浆C反应蛋白(plasma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对比4组间的NIHSS评分差值、CRP差值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血浆CR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NIHSS评分差值及血浆CRP水平差值变化趋势一致:丁苯酞+双抗组与其它3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丁苯酞+单抗组与双抗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丁苯酞+双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和双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孔德强魏向东王建桥李战永
关键词:丁苯酞抗血小板脑梗死NIHSS评分C反应蛋白
脑死亡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脑死亡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器官移植供体的功能,大鼠、猪、狗、家兔、小鼠等是脑死亡动物模型常选用的模式动物。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脑死亡建模方法,是通过急剧或缓慢颅内加压法建模,制备突发性脑死亡模型和渐进性脑死亡模型。模式动物脑死亡的判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有脑死亡动物模型仍存在不足,不能全面模拟临床脑死亡,建模成功的判断与临床上脑死亡的诊断仍有差别。
王建桥吕浩同李战永
关键词:脑死亡模式动物
联合评分评估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应用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联合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 chemic attack,TIA)后早期卒中风险进行评估的效能。方法收集120例TIA患者,通过头DWI明确有无新鲜梗死。入院后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在ABCD2评分基础上,结合血清hs-CRP、FIB结果形成联合评分,对比分析TIA后1周内ABCD2评分与联合评分两种方法的评估效能。结果 120例TIA患者中,39例(32.5%)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与联合评分两种方法结果一致,脑梗死发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高危>中危>低危。联合评分低、中危组人数减少,高危组人数增加。与ABCD2评分比较,联合评分低、中危组脑梗死发病率降低,高危组脑梗死发病率升高。联合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ABCD2评分(P<0.001)。结论结合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联合评分效能高于单纯的ABCD2评分,联合评分能更好预测高危人群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和治疗。
高双苓王建桥王学仕李战永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
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血管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高双苓王建桥王学仕李战永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血管狭窄风险评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