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琪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土壤
  • 1篇典型区
  • 1篇有机碳
  • 1篇入湖河流
  • 1篇太湖
  • 1篇土壤-水稻系...
  • 1篇农田
  • 1篇农田土壤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形态
  • 1篇磷形态
  • 1篇金属形态
  • 1篇湖泊
  • 1篇活性有机碳
  • 1篇河岸带
  • 1篇河流
  • 1篇
  • 1篇滨岸带

机构

  • 4篇河海大学
  • 2篇教育部

作者

  • 4篇章琪
  • 4篇唐豆豆
  • 3篇袁旭音
  • 2篇韩磊
  • 1篇韩磊
  • 1篇陈红燕
  • 1篇刘情

传媒

  • 2篇环境科技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太湖西部流域滨岸带土壤磷形态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揭示不同流域滨岸带的生态功能,于2015年夏季采集太湖西部苕溪流域和天目湖流域不同滨岸带(林地、耕地、草地、荒地)土壤,利用连续顺序提取法获得无机磷形态,分析土壤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土壤磷形态与地下水中TDP(总溶解性磷)的联系.结果表明:苕溪滨岸带的磷形态含量总体上高于天目湖滨岸带,但组成方面有所差异.滨岸带土壤的NH_4Cl-P(弱吸附态磷)、BD-P(还原态磷)、Na OH-P(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HCl-P(钙结合态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耕地表现得最为明显.从高地到滨水带,草地和荒地的磷形态含量有略微增加的趋势,而林地和耕地的磷形态含量均降低,耕地同样表现得最为明显.苕溪滨岸带磷形态含量的水平变幅大于天目湖滨岸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aOH-P对地下水中TDP的贡献较大,有机质、黏土矿物和碳酸盐对磷形态有明显的影响;苕溪滨岸带土壤性质对其磷形态的影响较弱,而天目湖滨岸带比较明显.因此,苕溪和天目湖流域不同滨岸带土壤磷形态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影响因素也不同;土壤磷形态与地下水中TDP有明显关系,尤其是NaOH-P.
于辉辉袁旭音韩磊韩磊章琪章琪
关键词:土壤磷形态滨岸带
不同湖泊入湖河流沉积物可转化态氮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8年
研究河流沉积物氮形态的分布可以了解流域的水环境现状.本研究通过分级浸取方法得到沉积物的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浸取态氮(WAEF-N)、强碱浸取态氮(SAEF-N)以及强氧化剂浸取态氮(SOEF-N),对比研究了太湖西部入湖河流(东苕溪、西苕溪)和洪泽湖西部入湖河流(安河、濉河)沉积物中氮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可转换态氮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流域之间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沉积物总氮以及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空间分布也不相同.总体而言,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中总氮和总可转化态氮的含量略高于洪泽湖西部河流,但前者的空间变化小于后者.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与洪泽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的可转化态氮含量大小排列顺序也有所不同,前者为SOEF-N>SAEF-N>WAEF-N>IEF-N,后者为SOEF-N>SAEF-N>IEF-N>WAEF-N,且后者各形态氮的含量变化更为明显,这主要与沉积物的组成和氮来源有关.研究区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的分布受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明显,尤以有机质和粒度的影响最明显.
周睿袁旭音Marip Ja Bawk于辉辉章琪唐豆豆
关键词:沉积物影响因素入湖河流
苏南典型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迁移特征及定量模型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研究了采自苏南工业区无锡市(丁蜀、宜丰、鹅湖)3个镇38个样点的稻田土壤和水稻籽粒样品,分析了样品中As,Cd,Cu,Hg,Pb和Zn 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研究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富集状况及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水稻籽实重金属的线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中Cd和Pb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且Cd超标比例较高;水稻籽粒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大小排序为Zn>Cd>Cu>Hg>As>Pb;土壤理化性质对水稻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重金属元素的不同而不同;As,Cd,Pb和Hg的预测模型显著性水平较高,Cu和Zn的线性模型预测水平相对较差。
刘情陈红燕唐豆豆胡孙章琪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
不同类型河岸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对比研究了苕溪流域内耕地、林地、草地和荒地河岸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类型河岸带土壤DOC,POC,MB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2)除了荒地河岸带,研究区其它3种河岸带土壤DOC,MBC含量在距离河流20~1 m的方向上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3)土壤DOC所占比例整体上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而POC,MBC所占比例规律性不强;(4)4种类型河岸带土壤DOC,POC,MBC均与土壤TOC和TN,TP表现出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化学组分(Al,Mg,Fe)的相关性较弱。
章琪袁旭音韩磊于辉辉周睿唐豆豆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河岸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